当前位置:首页 >>党员风采 > 稿件
书写“人民城市”的瑰丽篇章
发布时间: 2021-11-15 

——记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市规划与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 徐毅松

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地区,大学云集;复旦、同济、上海财大等名校,都坐落于此。绿树掩映的校园之间,有一条不长的小路,名叫大学路。道路两侧宽阔的人行道旁,书店、咖啡店,各种文创店错落有致,风格各异;街区内还有小广场,经常有各类时尚活动在这里举办。它的丰富、有趣,让年轻人趋之若鹜,甚至被冠以“青春之路”的美称。

这条路,是规划专家徐毅松参与过的众多创新项目之一。

1986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刚到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任职两年的徐毅松,迎头赶上了这样的历练。十几年后的2001年,新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浦东新区总体规划开始,38岁的徐毅松已经成为部门领导,负责关键的总图任务,更在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规划、真如城市副中心规划等城市重点地区规划中,担任技术领衔角色。

这次的新一轮规划就像一个舞台,让徐毅松的创造力充分显现:新版总规实施之初,他牵头编制中心城分区规划和单元规划,在全国首创了一个全新的规划层次。2005年,已调任市规划局总工程师的徐毅松领衔“总规实施评估”,也是全国首例;这项评估完成后不久,确定了“总规实施评估”法定地位的《城乡规划法》正式颁布。

而在包括大学路在内的一些具体项目规划中,徐毅松和同事们也在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等方面有一些新的探索。

“在规划思路上,当时大学路等新的项目有一个重要变革:在市域范围对城市发展布局进行优化,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系统安排。”在徐毅松看来,这种新的规划思路,映射着城市规划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初期,城市规划通过增量扩张、外延发展的思维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如今,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更加期盼,城市规划要紧密围绕和满足人的需求。”

靠着对城市规划与时俱进的深刻理解和灵敏嗅觉,徐毅松总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2019年,考察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我们的工作,应该将‘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在此一年前就任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的徐毅松,将其概括为三点:提供人民期盼的规划供给,将最优质的自然资源留给人民,探索人民参与空间治理的工作机制。

正是有了这些理念的支撑,在他主持下,“十五分钟生活圈”“五个新城”建设、保护传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脉,以及社区规划师、乡村规划师制度等脍炙人口而又贴近百姓的规划方略不断出台。“建筑可以阅读,街道可以漫步,城市始终充满温度——我们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徐毅松说。

以大局观念,服务城市重大战略实施

蜿蜒曲折的苏州河,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然而上世纪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条河的两岸被各种建筑分割得支离破碎;河岸更高耸着水泥防汛墙,挡住了人们想亲近“母亲河”的愿望。这个愿望,在2020年终于得到实现:上海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开放;改造后的苏州河滨水区,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这是作为上海市规划部门负责人的徐毅松,在任内推动完成的又一件“民心工程”。

2009年,已在技术岗位坚守20多年的徐毅松,正式走上行政管理岗位,担任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后改制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岗位变化带来的职业差异:在技术岗位,面对的是图纸,协调工作相对较少,课题技术攻关相对较多;而在管理岗位,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相关方,既要运用技术思维支撑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又要发挥统筹协调、兼顾各方的管理职能,横向推动部门协同、纵向深化市区一体……

“各方协调、系统整合”——在徐毅松看来,这样的规划工作,更像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沿岸许多居民区、高校、工厂的苏州河贯通规划,正是这门“综合艺术”的一个淋漓尽致的体现。

正是因为涉及整体,作为规划部门主管官员的徐毅松,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规划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他总是告诫同事们,要用全局的视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前瞻性规划服务国家和本市重大战略。“规划建设管理决策,往往和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城市发展建设规律,保障国家和本市重大战略实施,服务城市发展大局。”

这种认识,也深刻在烙印在他的另一个身份中:他是一名有着政府干部身份的市政协常委。都说这种身份尴尬,因为往往参政建言会“参到自己头上”;徐毅松却凭借自己的大局观,实现了政府管理工作与政协履职的双促进——

2021年,市政协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联合组成“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开发利用问题”课题组,徐毅松也是其中一员。在实地走访多个园区的企业、项目后,课题组总结提出了“六个一块”、“六个创新”的专业建议;回过头来,徐毅松在本职工作中又充分吸纳这些建议,直接推动了《关于上海市推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的实施细则(2020版)》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并推动了线下现场推进会、线上“智慧产业空间系统”两个平台建设,市、区、园区、企业联动得以加强,保障了政策的落地执行。

不久前当选民革上海市委会副主委时,徐毅松发表感言,谈到了市委会老主委赵祖康。这位市政规划领域的前辈,主持制定的《大上海都市计划》有着超越时代的光芒,为上海的城市发展和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赵祖康这样的规划建设前辈,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与选择。”徐毅松认为,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的不仅是专业理论、方法、技术上的高深学识,更需要传承他们的高尚情怀和价值理念。“在新的征程中,我愿沿着前辈们开辟的道路,心无旁骛,继续阔步向前。”他诚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