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民革中央发布第二届“民革榜样人物”名单,为每位获奖者配发了一张照片。陈伟志也在其中。照片上的他目光炯炯笑容可掬,给人一种温暖、踏实的感觉。
陈伟志企业旗下遍布全国的数十所学校里,有数以万计的师生,他们都熟悉他的笑容。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这位“半路出家”的温州商人,已经把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温暖气质,深深浸入了骨髓。
“这是一条只可前进不可后退的路”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其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私人依法办学。也是在那一年,后来的民办教育大佬俞敏洪开办刚两年的新东方学校,学生已经有一万多人。这让他彻底放弃了出国的念头,专心留在国在做培训教育。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民办教育已经从“复苏期”进入了“发展期”。刚过而立之年的陈伟志,就在这个当口一头闯入本来陌生的教育行业。
那一年,陈伟志还是一个从事副食品贸易的温州商人。他与万千温州同乡一样,靠着吃苦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走南闯北,小有成就。而他“转行”办学的“第一推动力”,来自于母亲。
陈伟志的母亲从教数十年,曾当过当地小学校长,视教育为生命。那年,母亲面临退休。孝顺的陈伟志深知她的不舍,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自己办一所学校,就算送给母亲的礼物?
陈伟志说,当时自己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一缺政策、二耗资金、三无经验,“怎么看也不靠谱”。
可老天偏偏要成全他。
1995年底,陈伟志到广东湛江谈生意,朋友邀他参观当地一所民办学校。漂亮整洁的校园,椰影婆娑,空气清新;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充满青春气息的快乐学子……陈伟志马上陶醉其中。“原来学校还可以是这个样子!这不就是我心目中要办的学校吗?”
他有了一种被理想“撞击”的感觉。这让他无比兴奋。
一年后,他投资1200万元的平阳新纪元学校诞生了。这所至今在当地仍首屈一指的学校,流水环绕、绿树成荫、设施先进,一切一如陈伟志心中所想。但学校落成只是第一步。办学之艰难,远超陈伟志的预期。
实际上,虽有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成功的先例,但在当时,民办学历教育并未真正起步——《教育法》虽然颁布,却没有实施细则;对于社会办学,基层政府和民众都存在许多顾虑。“比如征地建校时,当地一些村民担心是来炒地皮的,拼命阻挠。”
更严重的是,校舍好不容易建好了,却没有几个学生愿意来。人们并不信任这个凭空造起来的“私人学校”。陈伟志亲自上阵,不知跑了多少家庭,才算“讨”来第一批学生。
万事开头难。度过最初的困境之后,他的学校开始让家长们感到惊喜:除了优美的校园和过硬的设施,学生素质和升学率都有看得到的提高。全情投入的陈伟志体验到并爱上了“家长学生脸上有笑,自己心里仿佛有光”的感觉,办学热情一发而不可收。
近三十年过去了,坚定追逐理想的陈伟志,已把办学看作一条只可前进、不可后退的路。“做工厂,东西卖不出去了可以换产品,甚至可以倒闭。办教育不行。我要对那么多的孩子负责,也要对我们积累多年的教学理念、追求多年教育理想负责。我别无选择,只能勇往直前。”
“办教育,我是投资者和探索者”
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此后的一段时期,被业内称为中国民办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阶段,民办教育走上正轨并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56274所,在校学生923万人;到了2010年底,这两个数字已变为11.90万所、3392.96万人。
陈伟志抓住了这个机遇,他的新纪元教育集团迅速发展壮大。20多年间,陈伟志布局大江南北,旗下学校遍布上海、重庆、浙江、四川、山东、贵州、云南等省市,创办学校33所,在校学生近5万人。旗下学校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示范学校”“四川省重点学校”“重庆市重点中学”“全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等多项荣誉,逐渐具有了全国影响力。
作为这个庞大教育实体的掌舵人,陈伟志将自己定义为民办教育“投资者”与“探索者”。
作为投资者,他从不以个人意志干涉学校运营。在他看来,民办教育实体只有在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中运行,才能健康稳步发展。而这有赖于一个职责清晰、边界明确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其核心是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分离。基于此,陈伟志提出了“四制”方案:校长负责制、人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工资结构制。
这其中,校长负责制是关键。他所聘请的校长受到充分信任,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有足够“决断权”。而其前提,是校长足够优秀: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有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还要有热爱教育的信念和情怀。……
作为探索者,陈伟志一直带领同事们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让他尤感自豪的,是集团近年来力推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他们打造了一种整合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基础数据库,从题库到教案无所不包,教师和学生都是受益者——学生们甚至可以通过学校配发的移动终端,实时看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短板,获得个性化的测评和指导。而遍布全国的新纪元学校,无论是在大上海还是在大西南,都可以共享这些优质资源,共同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不过,在陈伟志心里,“探索者”还有更高一层的含义。
2022年上海两会就要召开了,去年刚成为上海市政协委员的陈伟志已精心准备了自己的提案,其中一份是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从浙江到上海,陈伟志多年来一直在为教育改革鼓与呼,在民办教育机构融资、收费权抵押以及“公民同税”等方面有建言之功。“从改革民办教育出发促进公办教育发展,从而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全面发展”——这是“探索者”陈伟志心中,分量更重的一份责任。
“教育慈善,不只是一项‘副业’”
2021年12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评选表彰大会上,民革上海市委会“博爱·新纪元”助学基金项目获“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这是上海获得此项奖励的四个项目中的一个。
看过下面一组数字,你就能知道这个奖项的含金量:自2016年成立以来,项目连续投入款项4000余万元,使贵州、云南等地千余名学生受益。而这只是基金捐赠者陈伟志扶贫助学成绩中的一部分——自2007年以来,陈伟志和他的企业在教育帮扶方面的投入总额已有近8200万元。
民革党员陈伟志在教育领域的慈善公益之路,就开始于民革对口帮扶的贵州毕节纳雍县。
2007年,民革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陈伟志第一次以民革党员身份,随民革上海市委会来到黔西北这个海拔1500多米的高原县。当时的纳雍,贫困状况令陈伟志深感震惊。特别是孩子们的缺吃少穿以及学校的破旧落后,更令他如鲠在喉。
他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纳雍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一份“3-20”教育帮扶协议迅速签订:三年间,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每年帮扶纳雍县20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每年为纳雍免费培训20名教师,出资20万元成立基金奖励优秀师生……
三年之后,是一个又一个的三年。陈伟志越来越放不下纳雍的孩子。不断延续的爱心,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不小的奇迹:他帮扶的605名当地贫困生,100%考取本科,99%就读重点大学,考入清华、北大的亦不在少数……
拿着这份成绩单,毕节地区相关领导曾这样说道:“同样是纳雍的孩子,为什么到人家学校就能考进清华北大?我们要好好反思一下!”
陈伟志却更愿意把自己当成纳雍的一员。“我对纳雍很有感情,”如今已经成为“纳雍县荣誉市民”的陈伟志说,“不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是一名民革党员,我都会坚持把纳雍助学实实在在、长长久久地进行下去。”
而他所牵挂的,不仅仅是纳雍。2020年下半年,新纪元集团启动 “小手牵小手”教育精准帮扶项目,让旗下学校学生与新脱贫地区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结对,借此把上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输送到云南、贵州等地,以此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
他所看重的,也不是所谓“慈善家”的名声,而是教育慈善“强大的社会功能”。
新纪元旗下学校有这样的传统:凡是受到过帮扶的孩子,每个人都需参加一定的社会公益活动。这源于陈伟志所坚持的一个观念:要把慈善理念融入教育本身,培养更多心怀感恩、有益社会的人,让社会更加美好。在他看来,这是发挥教育慈善“强大的社会功能”的重要一环。而“让所有需要帮助的孩子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它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教育慈善是教育工作者大有可为的空间,它绝不只是一项可以给自己增光添彩的‘副业’。我将以此为抱负,奋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