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的光启公园,因人得名——这里安葬着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他的墓前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上刻“文武元勋”四个大字;四只仙鹤在云端舞蹈,庄严而又生动。这座牌坊,基本复原了1903年重修,后毁于战火的牌坊原貌。
2001年,徐汇区对这处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进行修复。主持这项修复工程的,就是时年仅29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曹永康。
一
出生于1972年的曹永康,外形温文尔雅,书卷气很浓。但从他的面色中,却也能发现些许风吹日晒的痕迹。
从1998年到上海交大读硕士开始,曹永康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老建筑;与当年曾走遍中国大地遍寻古建筑遗迹的前辈梁思成一样,作为古建筑保护者的曹永康,工作环境以户外居多——为考察一座古塔徒步偏僻乡野,为维修一座老宅爬上几十米高的脚手架,都是家常便饭。曹永康乐在其中。
“给老建筑做保护,就像给病人看病。”他经常这样向别人介绍他自己的工作,“从CT到B超,从开药到手术,一样都不少。”他笑言。
我国是建筑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古代建筑。这些历经风雨和战火的建筑,多数都是“抱病之身”。曹永康要做的,就是写好古建筑的“病历”,想方设法恢复它们昔日的“容颜”。
而他的“临床”生涯,就是从徐家汇开始的。
当年,修复前的徐光启墓只剩下散落在草丛中的残垣断壁和一座改变了形状的坟体。为重现徐光启墓当年的风貌,曹永康和课题组成员跑遍了历史档案馆、博物馆、建筑档案馆和图书馆,翻阅了大量资料。?
根据大量的数据资料和历史照片,配合近景摄影技术,曹永康的团队生成徐光启墓牌坊等历史建筑的三维模型,获得了建筑的空间几何尺寸,重新绘制了历史建筑的平、立、剖面、大样等图纸,为复原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准确计算已毁文物的尺寸并进行的复原设计——这是国内首次应用这种技术。曹永康一鸣惊人,该项目也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此后,曹永康在古建筑“名医”的道路上一路向前。他带领上海交通大学……的团队,不断把新技术引入古建筑保护,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建模、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无人机测量……尤其是照片建模技术,成功复原被毁坏的历史建筑,同时使用HBIM(历史建筑信息模型化)等前沿技术建立历史建筑空间数据档案库,将现代科技与历史建筑保护相融合,为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20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内外200多项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荣获过“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等业界最高奖,可谓成果丰硕。
二
在当今中国的古建筑保护领域,曹永康绝对称得上是一股“技术流”。但他绝不是就技术言技术,亦非就保护言保护。
曹永康认为:“当代人不必去复制传统的技艺模式,而是要传承匠人的精神。” 他一直奉行的历史建筑修复理念就是——以一丝不苟的专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将历史研究与前沿技术相结合,做历史建筑的守护人,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
“很多人认为,古建筑保护,是一项‘烧钱’的事情。但换个角度考虑,保护好古建筑,也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在曹永康看来,历史建筑作为一种资源已经成为共识,历史遗产的保护也受到各界的重视,但从观念上来说,如何让历史建筑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而不是单单作为一种“包袱”,是目前保护工作的关键。
为此,他曾专门写过一篇社情民意信息提交民革组织,呼吁激活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存量资源”的价值,发挥历史建筑队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
除了建言,曹永康也在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实践着自己的保护理念——
2004年,他借鉴中国江南古典园林风格,为新西兰达尼丁市(Dunedin)设计中国花园(后定名“兰园”),将中国经典的园林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该项目获得了“新西兰国家最佳园林”奖( Garden of National Significance)。
2011年,他着手进行川沙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性整治规划研究与设计。他摒弃了盲目仿古的手段,在尽最大程度保护老元素的同时,用创意设计去缝合新老碎片,重塑传统商业街市的景观风貌,让古镇焕发新的生机。
近几年,曹永康又把目光对准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一些古村落。“一些古村落空心化严重,人走了,建筑也就慢慢死去了。”为了抢救那些汇聚着各地文化与智慧的老房子,曹永康利用假期,带领学生踏上“拯救传统村落”的旅程。
他会在现场勘查之后,为当地提出详尽保护方案;他还利用自己中国古建筑协会秘书长等身份,到处呼吁加强古建筑的普遍性调查。因为这些努力,他曾多次获得团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委的嘉奖。
“历史建筑需要一代代人守护。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我在有限的时间和生命里尽我所能,组建一个修复团队薪火相传,为保护事业尽一些心力。这就是我的心愿。”曹永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