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2011年上海两会民革专栏 > 稿件
上海:"幸福指数"还有提升空间 委员为未来发展支招
2011年01月20日

  据《劳动报》报道,老百姓的生活幸福不幸福?光说没有用,必须有一个大家认可的指标体系,每年打个分,看看有没有进步;上海怎样创新驱动,能不能发挥品牌建设与中小企业的力量,聪明赚钱、挣大钱……在昨天下午举行的政协上海市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大会发言上,14名发言的委员都很“给力”,无论是城市转型发展,还是民生话题谈得头头是道,还支了不少妙招。

  幸福指数如今只能算70分

  在昨天的发言中,朱建国委员提出:“如果幸福指数以100分计算,如今的上海只能打到70分,还有提升的空间。”

  “幸福”包括哪些方面?朱建国委员认为,“中低收入水平的人群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幸福感是城市幸福指数的关键要素,他们的感受是这一指数的晴雨表。只有超过80%的人感到幸福,才表明这个指数幸福。此外,百姓在物价、医疗、住房、教育、养老五大民生工程中的切身体会也是幸福指数的重要参考指标。”

  朱建国委员解释,“幸福感”的构成涉及方方面面。比如:打破户籍、平等就业的瓶颈;缩小收入差距和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着力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及时消除地铁客流不断上升的安全隐患等等。

  “我们争取用10年时间,将上海打造成一个市民普遍具有认同感、幸福感的国际先进城市。”朱建国委员表示,“要把市民群众赞成不赞成、喜欢不喜欢作为幸福指数的重要评价标准,以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同时,这个幸福指数,也需要被纳入到市区两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体系,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发挥这一指数的现实作用。”

  “上海名牌”为什么越来越少

  不仅谈民生,对于上海未来的发展,委员们也有话要说。刘瑞旗委员从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谈起,他表示,上海曾经是中国品牌成长的摇篮。以前,全国登记的商标差不多80%在上海。按目前本市的经济规模、经济总量、消费能力、优质人才数量,上海完全可以把品牌做好,但为什么“上海名牌”会越来越少呢?这就说明上海在做品牌的市场制度和环境上存在问题。

  有经济专家研究,到2020年,全球消费者所有收入的50%“投”在品牌文化需求消费。刘瑞旗委员直言,上海需要大量的品牌,需要“把品牌贴在产品上面”,只有这样,才能为上海的GDP做出更大贡献。“现阶段,品牌更多仰仗文化推动,比如,美国休闲的生活方式成就了美国休闲产业,还有英国的经验制造、法国的浪漫制造、德国的经典制造、日本的精致制造,上海是什么制造?是不是应该由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品牌发展委员会?值得我们深思。”

  中小企业融资难阻碍发展

  从IBM到微软、从马云到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其实委员觉得,这些成功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把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优酷大家都很熟悉,这家公司成立于2006年,在上市之前曾经经历了六轮的海外融资,但是本土资本由于害怕承担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风险,不敢投资,银行更不愿意贷款给这样的中小企业,因此,融资难是很多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其实委员表示,应积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更多企业海内外上市融资、做大做强。

  其实委员告诉记者,本土资金锦上添花式的投资方式需要彻底改变,鼓励扶持资金风险投资等各类资金雪中送炭,敢于承担投资风险、敢于承担投资责任,让上海成为一个企业愿意驻扎、愿意聚集,有资金支持,同时最容易得到发展的城市。

来源:劳动报 作者:张贤贞、樊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