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2011年上海两会民革专栏 > 稿件
保障每个公民的文化权益
2011年01月20日

  昨天下午,市政协委员与市民围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主题进行网络交流,委员们认为,保障每个公民的文化权益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并就网友关心的文化消费、公共文化产品提供、世博文化等回答问题。
  票价太高文化不该高消费
  网聊“文化”,市民最关心的仍是“票价太高”。有网友说,现在欣赏高水平文艺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原因在于令人咋舌的高票价,市民的文化享受愈发演变成了“高消费”。
  钱景林副主席赞同说,一方面,随着上海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世界一流的艺术团体来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另一方面,却是大量工薪阶层因为票价太高,被挡在剧院之外。他认为,尽管价格高低受市场规律作用,但作为市民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政府应有高度重视,创新机制,为百姓提供实惠票价。
  卑根源委员谈到,文化产品提供不能唯利是图,政府有责任增加对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扼制文化产品价格过高。同时,应合理提高百姓收入,让百姓消费得起。
  博物馆应靠近居民区
  有网友诉苦:博物馆等大型文化展馆主要集中在市区,对于很多区县百姓来说,交通非常不便。
  卑根源谈到,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办好各类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市民享受公共文化,参观各类展馆是很好的选择,但近年来由于市政动迁等原因,不少居住区离主要公共文化设施距离比较远,给参观者带来了不方便。”
  “作为一种补偿,今后规划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时,首先要考虑到便民。”他建议,新建公共文化设施尽可能安排在居住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同时,区县级的公共文化设施应努力提高陈列水平,方便市民就近参观。
  让“世博学”进入学校教育
  有网友关心世博会后,世博文化如何继承。
  周汉民副主席答道:“继承世博不仅是硬件的,更是精神的。我们将在上海世博园区建设上海世博会博物馆,集各展馆精美展品之大成,让世博会始终鲜活的、生动的展示在参观者眼前。”
  同时,“上海的教育界应当开设一门新学科,就是‘世博学’。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外交的、建筑的,能分门别类予以总结提炼,进入各级各类的教材。此事宜早不宜迟,应该由上海做,也应当做好它。”周汉民谈到,建设文化大都市,最深厚的内涵是全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提高,上海世博会的六大精神,尤其是爱国和敬业的精神应当成为市民行动的准则。
  好节目影响价值观
  看电视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娱乐的主要内容,有网友对泛滥荧屏的电视综艺节目提出质疑:一窝蜂、同质化,有的甚至恶俗。
  方方委员谈到,现在综艺节目占所有节目比例较高。各个电视台跟风、克隆,分不清各自特色和专长。有些节目过于取悦观众,过于追求收视率,不惜牺牲艺术品质、突破道德底线,这是对嘉宾、选手以及观众的不尊重。
  她认为,观众是有判断力的,综艺节目创作者一定要坚守道德、励志创新。要创作出打动人心底最柔软部分的内容,让心灵升华。这样的好节目对一代人价值观会有改变作用,有了生命力才会流传下去。这是任何一个媒体人和艺术家的终极使命。
  读书应是一生的爱好
  读书是汲取文化养分的最主要最直接途径,不少网友对委员们的读书习惯很感兴趣。
  孙�说,自己读的书其实很杂,跟专业相关的文学历史固然有,现在会多看一些经济、金融、科学人文的书籍。“我比较推重《新发现》这类的科学人文读物,你会发现我们的文化是很通的,科技方面的一些东西对于我们搞文史的人往往有开启思维的作用。”
  周汉民副主席回答,每天要浏览30余份报纸,平均花两个小时上网浏览新闻和思想性文章,手机上还订了五份报纸。“更为重要的是,我有一群读书爱书的人做朋友,推荐好书,共同进步。总之,读书应当成为一生的爱好和每天的任务。”(摘自1月20日《联合时报》三版记者陈丽霞采写黄蕴青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