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 稿件
医改核心在于打破固有模式
2013年12月13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医改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如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允许医师多点执业等。这些,其实都是上海目前医改的重点。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沿用一个固有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绝大部分医务人员被圈在公立医院里执业,绝大部分病人也都集中到公立医院就医。这两个模式都已经根深蒂固。上海近年来医改的聚焦点就在于建立新的医疗模式,包括家庭医生的培养、社区卫生中心的建设等。但要改变这种固有模式,阻力还是显而易见的。

  新的医疗模式所面临的障碍

  无论是多点执业,还是社区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都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障碍。

  首先,多点执业对公立医院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举个例子,目前上海有两个国际医学园区,对外资民资全部开放,外资医院也已落地。这些医院条件好、待遇高,很快,公立医院跳槽现象已经开始显现了。长此以往,未来公立医院未来的医疗质量会受影响,普通患者的就医难问题更难得到解决。目前“多点执业”还未完全启动,这些可能的新问题也没有研究对策。这是一个应该及早启动的工作。

  其次,家庭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要从学校开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比如美国,规定在报考医学院的时候,必须明确是否要往全科医生方向发展,并且有减免学费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我国没有,我们现在仍是临时抱佛脚,从已经毕业的医学院学生中选派一些到大医院实践一年,熟悉全科医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仅此而已。而且,这其中有不少阻力,如医学院学生做全科医生的意愿不是很强烈,有关全科医生的职业规划,包括发展、晋升、待遇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跟不上,等等。

  对于病患来说,适应新的医疗模式也需要一个过程。百姓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有病就要去大医院,排队再长也要看专家门诊。这就导致在家庭医生进社区过程中,很多百姓不愿意签约,因为怀疑家庭医生的水平。如何通过试点、宣传等方式让大家打消顾虑,是一个需要下功夫去做的事情。

  新医改需平衡好各方关系

  建设新的医疗模式,必须平衡好各种关系。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标准其实是很高的,但若推行“多点执业”,三五年后状况会很不同。所以推行新医改,也要照顾好大多数百姓。可以考虑在发展高端医疗的同时,通过税收调节等手段,确保公立医院的医疗质量。

  医改的主体是医务人员。好的顶层设计需要医务人员去具体去落实,只有医务人员认同了好的方案,去认真落实,患者才会受益,医改才会取得成功。政府目前对公立医院的关心仍然是不够的,医患纠纷出现时,政府无法为医院出声,医生的尊严无法获得保障。诸如在病房配备保安这样的措施,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能够真正执行“多点执业”的政策,将医生推向市场,并配合保险等制度,对改善医生的职业环境将是有益的。

  基层医疗服务需要平台。近几年,上海市为建设中心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花了大力气,这就是在搭建平台。上海还引入了“医院联合体”的概念,即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透过二级医院,辐射到社区医院,形成一个三级体系。这种辐射包括联合的诊疗,培训,甚至三级医院医生直接到社区医院出诊等。这就实现了病人通过社区医院享受到三级医院的服务。上海还在推进“五加三工程”,即在郊区建五个三级医院,将原先的三个二级医院打造成三级医院。可以看出,上海市卫生系统对医疗改革确实动了不少的脑筋,但其实际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推动这项工作,需要更多的力度和决心。

  目前,在沪就诊的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地病人,上海将自身医疗环境建设好了,对全国也是很大的贡献。所以,上海的医改,应该结合自身实际,而立足于辐射全国。

来源: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 作者: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