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上海科技报]着力建设“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2014-01-24

来源:上海科技报

  家庭结构、养老床位难求、老人需求多元……越来越多的家庭处于“单支撑”状态。今年上海两会期间,“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编制专项规划 完善支撑系统

  现状:土地方面,除了大型居住社区养老用地外,本市养老建设用地都面临资源紧缺、寸土寸金的窘境,特别是在中心城区,可挖掘的潜力有限,养老服务设施的用地性质、结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目前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没有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列入此规划之中,从而造成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缺乏规划支撑的局面。产业方面,对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也缺乏有效扶持政策,政策口径的模糊性让从业者对这个市场保持着谨慎的观望态度。

  建议:张雅玉代表表示,上海有必要尽快组织多所高校联手,整合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研究队伍,打造老龄问题研究平台和智库,建立一个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对策建议的高水平研究中心。该中心要研究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障体系,实施养老产业布局和规划,在条件好、发展成熟的区先行试点建立养老产业示范区,逐步形成上海范围内的养老产业布局。同时,中心要研究如何创新上海的养老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如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创新问题、为老服务的社工人员的培养问题、老年人临终关怀问题、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等。

  解冬委员认为,应建立养老服务政策支撑体系,明确养老服务行业准入,通过积极优惠的资源配置、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同时,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培育建立规范、统一的第三方养老服务评估体系。

  引入竞争机制 探索产业发展道路

  现状:在社会转型时期,竞争压力的加大、时间以及精力的缺乏、子女独立意识的增强等使得子代对父代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传统的“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养老观念在逐渐淡化。与此同时,老年人由过去被动消极养老到独立养老、自我养老以及互助养老,不再完全依赖子女。养老观念的变化使得养老的内容、方式、途径等都发生了变化。

  建议:陈宏民代表、朱乃楣委员建议,政府要把对养老服务的财政补贴从向机构补贴为主转变为向个人补贴为主。可以通过养老服务券的形式推行市场竞争机制,根据老人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状况进行发放。同时,要打通机构、社区、居家3种养老模式的边界。老人得到的养老券不仅可以抵偿进养老机构的费用,也可以抵偿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养老服务的费用。

  台盟上海市委则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居家养老社区”和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同业公会”两个建议。具体来说,“居家养老社区”内既有承担老人护理的敬老院、老人福利院等“养老住宅”;同时,老人的二代、三代则居住在同社区“敬老住宅”里,跟老人保持“一碗汤”的距离,让居家养老和社会照护相结合,让养老、子女亲情、自身工作等都可以兼顾。而“居家养老服务同业公会”则重在建立服务交易平台,收集、整理、发布养老服务市场信息,向需要购买服务的街道、养老机构推荐合适的服务机构,开展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的合理调配;开展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普及家政服务、紧急救护、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养老服务基本知识,规范操作程序和服务品质;研究建立行业风险预防与控制机制,推进助老服务意外责任险;建立纠纷调解机制,协调处理各类服务纠纷事件等。

  建设智慧服务系统 形成网络支撑体系

  现状: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要求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老年人服务资源。但是,目前老年人服务资源来自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多方面,存在缺乏统筹规划、信息不对称、供需矛盾突出、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服务规范和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建立统一的上海市老年人服务信息平台,将有利于老年人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建议:吴晓童代表建议设立老年人服务信息平台,由电话热线和门户网站两部分组成,成为连接老年人、服务机构和政府的桥梁。平台集法律政策、文化休闲、医疗护理、养老服务等方面的各类服务信息和资源为一体,老年人及其家属可以通过热线或网络,查问(看)周边老年医疗、护理机构或养老机构分布、床位和入住信息及进行评价,获取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方面的信息,也可以进行法律咨询和维权,以及心理咨询和精神慰藉。

  朱乃楣委员认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还需要建立信息化的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可以借鉴上海的智慧医疗体系,通过创建老年人电子简历和一体化平台,将整个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联系在一起,实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家庭之间的协作,对老年人的需求及时做出响应,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水平。

  培育专业护理人员 实现医养床位互通

  现状:现有的“四低护工”难以应对未来的“四高老人”。目前,上海照料生活无法自理老人的工作主要依靠护工完成。护工的来源主要是农村进城及城镇下岗中高年妇女,护工群体呈现出“四个较低”的特点,即“学历和素质较低”“正规化水平较低”“薪酬待遇较低”和“社会地位较低”。而他们即将面对的上海的老年人却普遍具有“四高”的特点,即“学历较高”“精神、文化层面护理需求较高”“本人及子女对老年人护理质量要求较高”和“因各种不可治愈疾病及身体障碍致使照料难度、强度较高”。尤其最近十几年,上海的护工的专业化水平并无明显提高,人员构成无显著改善,且人手严重不足,呈现出“质低量缺”的态势。

  建议:李栋�委员呼吁,重点对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一线服务照料人员进行专业化资质培训。培训对象的重点可以放在本市低收入家庭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待业(含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部分身体健康的高龄劳动者和低龄退休人员等。这不仅能解决社会养老服务照料人员紧张的问题,也为那些就业难的人员提供了就业与再就业的机会与岗位,实现了社会化养老服务与就业的双赢。

  张怀琼、冷培恩委员建议,将部分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空余床位转化为老年医疗护理、康复床位,逐步满足社区老人对护理康复的需求。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对部分区级医院(包括厂企医院)进行结构升级和功能调整,推动其向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转型,满足人口老龄化加深后的医疗护理康复需求。还可借鉴国外经验推行“阶梯式”的医保报销方法,即“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报销比例越低”,以提高医疗护理床位和康复床位的周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