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新民晚报]管少管精,让市场充分“说话”

2014-01-23

来源:新民晚报

  “国有企业为什么不敢干?干了十件事,九件成功一件失败,就要问责,只能谨小慎微。”

  “我们国企不怕竞争,就怕你们戴有色眼镜看我们。不要刻意强调‘国’字,我们也期待有公平的市场环境。”

  在22日的人代会专题审议会上,来自央企、国企、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高校等各方代表围绕“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话题各抒己见,几度出现“针尖对麦芒”的局面。

  国资收益用在哪里?

  “上海的国有企业去年到底有多少利润?企业没有利润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哪一个世界级的企业是以收入为竞争力的。”面对窦玉明代表的提问,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郑元湖回答说,上海的国资到2013年底资产总额是3.12万亿元,营业收入是1.86万亿元,利润总额1003亿元。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介绍说,目前在上海的收入结构中,央企、地方国企、民营经济和外资各占四分之一。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有所难、各有所为”。

  来自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的胡奕明代表提问:“国企改革要特别注意信息披露的问题,国企现在很多信息是不公开的。人大‘四本账’里,国资收益进入了审议范围,但国企本身的经营情况和预算没有。”

  来自民企的李贻明代表则直言:“国企收益如果收上来还要返还给企业弥补亏损,不合理。”他认为,国企履行社会责任时可以用国资收益去运作,但要和经营活动分清楚,也要大家明白。

  副市长周波回应说,国资收益的确要提高比例,要确保国资收益用在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监管方式如何创新?

  “国有企业为什么不敢干,干了十件事,九件很漂亮,一件错了,要问责了,只能谨小慎微,看了没有问题才去做,但这样做发展肯定慢,一定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有容错的机制,不要放在嘴上,要放在行动上。”喻亮代表说,现在提出要对国企分类监管,但这还是一个大框架,就跟医院里有外科、内科等,但外科还要分普外科、心胸外科等,所以监管的“菜单”要开好,改革要有方向。

  蔡全根是来自央企的代表,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政府对国企还是管得太多,太具体,国资委几乎样样都管。再就是对企业的评价体系不科学,基本都以当期效益、规模为主。”他认为,政府什么都管,什么都抱着,企业的市场免疫力会越来越差。一定要按照市场化来运作,用市场资源公平配置倒逼企业发展。

  窦玉明代表建议,把这些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变为国有财务投资人。“国有企业的领导、政府的领导能不能有勇气,不控制企业,让其他股东共同参股,政府不是第一大股东,或者第一大股东不是控股性的,降到50%以下,成为真正的混合所有制。”

  民企活力如何激发?

  袁立代表呼吁,“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依然存在,中小企业依然碰到“事难办、人难见”的问题,建议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

  然而,唐小杰代表却认为,上海市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超出想象,有些政策我们国企都没有享受到。”他说,企业发展还是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融资难,政府应该搭建平台,比如P2P模式,用这种做法慢慢建立市场运作的机制,适应信用体系的建设。将来信用体系做大了,银行给的额度自然也高了。

  赵烨代表认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帮扶要帮对地方。“有企业反映说是不是要成立一个部门来专门接受政府的服务,政府的服务别过度,要帮在点子上。从输血的思路变成造血,政府要加大力气在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上。对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与环保上的投入,政府也应多给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