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解放日报]建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对表”

2013-02-04

来源:解放日报

image

申城今年元旦第一个日出。资料照片

  市政协举行第二次大会发言

  吴志明主持,委员建言推进国际大都市建设等

  本报讯(记者张骏)昨天,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大会发言。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吴志明主持。市领导艾宝俊、沙海林到会听取委员发言。

  会上,高小玫、黄勇平、朱鸣、汪亮、奚君羊、朱建国、金亮、肖�涛、魏建、吴爱忠、郑杨、祝君波、道书明、王祥荣等委员分别代表党派团体或个人作推进政务微博建设、推进上海亚太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建设、关爱“失独”家庭、积极提振消费、建成人民币四个中心、深化文化与体育融合、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区域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为金融中心建设集聚青年人才、振兴上海艺术品拍卖、推进国际大都市建设、推进本市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的发言。

  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周太彤、李良园、周汉民、蔡威、高小玫、姜�、方惠萍、王志雄、张恩迪出席。

  仅有经济加速器,不是世界城市

  本报记者沈轶伦

  上海已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经济中心城市,是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门户、理想的投资目的地,是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集聚地,城市里的国际文化交流十分活跃。“但上海国际大都市被认同的首要特征仍是‘经济加速器’,还未体现出国际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道书明委员指出,上海市民有国际意识,但国际心态、眼光不够;世界500强企业在沪数量众多,但至今为止,尚无任何一家国际组织落户申城;国外民众对上海有一定知晓度,但了解度不够。

  道书明说,上海要以主要世界城市为参照系,设定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比如经济辐射力、城市环境、外籍人口、国际游客、国际专利、国际性文体活动、国际性会议、恩格尔系数等,明确下一步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

  他建议,上海应继续通过推动设立“世界城市日”,争取获得国际展览局和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支持,创立常设性、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论坛与组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本市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积极促使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国际性会议长期落户上海;加快推动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把上海从目前主要是航空终点站转变成为中国、乃至亚洲主要的国际航空中转站;启动大规模国际人才计划,吸引全世界的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金融家、艺术家、教育家等专业人才来上海发展,将在沪外籍人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2%-3%;为上海今后十年的发展做好国际化人才储备;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将上海建成世界一流、亚洲领先的科学研究中心。根据国际科学前沿的发展趋势,以及上海科学发展的需要,加强创新城市的基础科学设施,建设一批新的科学工程、科研中心,建立上海海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深海探测平台。

  不强调国际化,只能是国内金融中心

  本报记者张骏

  按照“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2010年度上海排名第八,2012年位居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之后排名第六。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委员说,从上海各项金融指标看,国内金融方面较领先,在国际化方面的指标则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据奚君羊分析,上海金融国际化程度之所以始终难以突破,主要是长期以来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涉外的金融活动难以开展。而观念上忽视金融国际化,偏重发展不涉外的金融活动,也是其中重要原因。

  “外国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偏低,涉外的金融交易和品种严重不足。”奚君羊说,上海金融国际化程度偏低,比如人民币兑外币的交易是上海独有的最重要的涉外交易品种,但目前人民币期货交易仍缺失。而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早在2006年就已推出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的期货和期权交易。2012年香港交易所也推出人民币期货交易。据他介绍,北京、天津和深圳也在大力推进金融中心建设,尤其是深圳前海,正在争取力度很大的金融开放政策,其目标就是金融国际化。

  “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不注意突出和强调国际化,则最终结果很可能只是一个金融中心,但不是国际金融中心。”

  奚君羊建议,全面梳理有关政策、法规、制度、步骤和措施,强调、补充和充实国际化的相关内容;全面总结和借鉴境内外有关金融国际化,尤其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香港关于人民币交易和定价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目标是在2015年建成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清算中心,使上海最终成为一个国际化金融中心。”奚君羊说,“现在已是2013年,所剩时间不到3年,必须严阵以待!”

  没一流赛事,怎能吸引世界目光

  本报记者陈琼珂

  “上海有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要让一流的体育设施服务于一流的体育赛事,不能本末倒置,让体育场馆只能开开演唱会!”朱建国委员指出,要深化文化与体育的产业融合,使之成为上海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进程、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突破口。

  体育是文化。当今世界,体育这一文化形态具有世界通用性、共享性特点,不少发达国家既积极利用体育活动、体育文化提升自身软实力,传播本国价值理念和特色文化,又大力培育体育经济,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不但成为美国国民趋之若鹜的体育盛筵和文化盛事,还以独特的明星效应广泛拉动美国传媒业、娱乐业、旅游业。

  “上海有一流场馆,却只有三流的赛事。”在朱建国看来,上海并没有用好自己的资源,“我们有八万人体育场等场馆设施,有世博会积累的大型活动优质服务和管理经验,有丰富的传媒资源和‘姚之队’等知名团队资源,为什么没有产生一流的品牌和国际影响?”

  “2012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赛道安排在市中心繁华地带,带动了城市的传播和营销;“F1”等国际赛事,使上海市民观赏到了世界一流职业赛事。但也应当看到,由于文化与体育产业融合的生态体系尚未形成,赛事的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朱建国说,要做大做强上海的体育文化产业,必须破除诸多瓶颈,扩大国际合作和市场开放。“体育归体育局管,文化部门归宣传部管,互相分割,显然不适合当今产业快速融合的态势”,应在市级层面加强统筹、梳理政策、协调利益。

  朱建国建议,要“向外面的和尚取经”,加强与著名国际组织或机构、媒体及国际赛事产业化运作伙伴群的合作,吸引他们参与上海赛事的市场运作。广泛邀请国际重量级的体育活动和赛事常年在上海举办。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赛事活动举办层级和运营能力。当然,上海还应注重挖掘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精神。他说,“上海要切实在体育产业上花大力气,把上海品牌打到全球去,也让世界目光聚焦到上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