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市民花园 营造人民城市社区自治新空间

2021-01-20

  2019年末至今,一场波及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对疫情的高效防控彰显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但疫情最初的应对慌乱,暴露出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时我们仍有较大短板。要想临危不乱、转危为安,不仅需要健全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更离不开基础性、常态化的社区治理机制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社区是城市的基础、细胞。人民城市建设首先应让人民成为社区的主人,深度参与社区建设。中共上海市委贯彻“人民城市”理念时,更指出“要把握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花文化作为大众文化,关系着大众日常生活品质基准的提升,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今年5月上海将举办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更是发展花文化的契机。我们当乘势展开花想象,留下花行动。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市民花园”,以市民对美与自然的追求为依归,在都市环境中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是融城市美化与市民自治为一体的城市建设抓手。因此,我们建议抓紧建设市民花园,营造人民城市社区自治新空间。

  近年来,“市民花园”作为建设美好城市、美丽家园的重要落地措施,开始得到上海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经调研,民革市委课题组对上海市民花园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四种发展模式:

  一是社区主导型。主要由居委会和社区居民共同推动的市民花园建设项目,由居民自发建设和自我管理,居委会起到协调、引领的作用。如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的中大苑、金山石化街道紫卫居委会屋顶的“瓶子菜园”等。

  二是多方联合主导型。主要由行业、企业与社会组织共治的市民花园,如位于五角场街道创智天地园区内,由杨浦区绿化委员会、瑞安集团、四叶草堂与留耕文化分工合作的创智农园等。

  三是政府推动型。主要在政府实事项目推动下打造的市民花园,以浦东新区的“缤纷社区”系列为代表。囿于公共资金投放原则,此类花园通常建在小区外或小区内长期不用的荒地上,譬如2018年建在拆违空地上的“潍坊园”,由附近三个小区的志愿者团队承包维护;经“缤纷社区――社会自治微更新项目”平台引领涌现的新月家园的“心怡乐园”等自治项目。

  四是学校主导型。以培养学生自然知识和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校区花园,目前开展相关实践的主要有市委机关幼儿园、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曹杨中学等。

  我们发现,市民花园类“微基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常常同步解决了长期困扰市民的道口封闭、卫生死角、环境盲点等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上的微观缺陷,并且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实践性、美育性等特点,但在实践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政府引导与扶持力度有待提升

  (一)政府对市民花园建设缺少全面系统的政策性支持。市民花园项目涉及多个政府条线(管理办、自治办、房办等),部门间协调不足,在办事流程、实践指南等方面缺乏相关部门的专业指导。

  (二)针对生态环保组织、社区公益基金会等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市民花园建设的情况,缺少政府资金、政策等配套支持;一些项目完全依靠社会资源,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三)居民自治金投入在市民花园上的数额不足,后续维护缺乏保障。

  二、社会组织发育有待完善

  (一)社区自主管理能力及自治支持力量不足。缺少专业人才与团队、在地的社会组织及促进社会自治的交流网络。目前专业知识的推广普及与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仍很缺乏。

  (二)市民花园志愿者团队目前主要由退休人员和老年人组成,未能吸引各年龄层的人共同参与。社区普遍缺少能够领导市民花园建设的带头人及进行后期维护的志愿者团队。

  (三)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市民花园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亟需得到鼓励与开发;四叶草堂和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等先行者在市民花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与宝贵经验亟需进行总结与推广。

  三、开展活动与推进宣传有待加强

  (一)市民花园目前主要作为休憩、种植与养护的场所,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可开展其他有益于社区的教育、健康、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公益性活动。

  (二)居民、业委会、居委会、基层党组织、周围的商铺、学校、家长、企业、社会组织等对市民花园建设各有诉求,目前在社区层面缺乏能够理解与回应多方诉求的专业人才与组织,导致资源整合利用不足,譬如校区花园在学校寒暑假期间仅靠校工很难维护。

  (三)社区有关生态环保、资源循环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及技术手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居民区和物业管理缺少在小区利用落叶树枝进行堆肥的意识和实践,缺少废旧资源存放空间。

  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市民花园类“微基建”项目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社区“微基建”是一座城市的里子、血肉,体现“绣花针”的精细化水平。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将市民花园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将其纳入工作范畴,具体为:一是市、区两级政府的规划部门,将市民花园与城市微更新结合起来,与“三个美丽”建设结合起来,规划多种形式构成的市民花园体系与布局;二是财政部门安排落实预算资金,鼓励、保障市民花园的设计、营造、养护的基础资金需求,进一步织密织牢百姓家门口高品质生活“触角”;三是加强民政局居民自治金对市民花园的倾斜使用力度;四是基层党组织可结合市民花园开展党建活动,与团委、妇联、地工委等展开密切合作,提升市民花园的社会影响和空间利用效率;五是教育部门鼓励幼儿园、中小学开辟学校花园,开展种植实践课程,拓展自然教育的内容和成效。

  二、以市民花园建设,带动社会资源参与,促进社会组织发育

  街道、居委会层面,建议聚焦社区自治,持续地培养、支持在地的、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健全市民花园的自治组织架构。具体为:一是充分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在市民花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多方诉求,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可推广四叶草堂等社会组织的经验,鼓励、扶持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市民花园建设,包括联结资源、募集资金、宣传推广、统筹规划、日常管理、培训赋能、为社区花园提供更多活动内容等;二是鼓励社区公益基金会发展并设立相应的社区绿化专项基金,推广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的做法,为市民花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资金与网络支持,整合社区资源,造福社区百姓;三是社区花园、校区花园双向有序开放,融合社区与校区,也有助于学校与周围社区的共治发展,社区花园向周边学校开放,为学校提供种植、园艺实践空间,校区花园在寒暑假期间开放给周围社区,解决空窗期维护问题。

  三、围绕花园打造多种美丽社区活动,引导市民参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温度”“增强归属感”

  市民花园365天、24小时存在和开放,是推动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的宝贵的、高性价比的公共资产,应善待和充分利用好。将与花相关的各种美丽社区活动作为精神文明活动载体,积极组织市民参与,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温度”“增强归属感”。建议:一是以市民花园为载体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在社区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带动市民花园向年轻化、家庭化、互动化发展,吸引祖孙三代共同参与;二是融汇贯通公共公园与市民公园,办好市民绿化节,并进一步下沉到社区、进入千家万户、融入百姓生活,将园艺专业人士和知识向市民普及、宣传,动员市民利用鲜花、花卉图案、花境设计改造身边的空间,让城市空间处处如花园般美好,让市民有参与感和获得感,享受到生态文明带来的福利与喜悦;三是让市民花园成为市民修身的重要空间,包括:结合学雷锋、植树节、教师节、公民思想道德日等重要节日,以花为媒,倡导美好芬芳的社会氛围,推动睦邻文化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七大传统节日,通过开展每个节日代表性花卉的相关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成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四是倡导、遵循、践行符合自然循环的生活方式,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深化社区层面的生态文明理念,如通过养花、护花活动推广堆肥成宝、雨水收集,寓教于乐,潜移默化间建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