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家校共育 回归教育本源

2021-01-20

  2020年11月初,一位江苏家长的“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的退群宣言受到了大范围的关注,他在视频里愤怒地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不满。对这条新闻的评价,多数意见是拍手称快和默默点赞。据某媒体做的小调查,赞成家长做法、建议取消家长群的不在少数。该新闻不仅引爆家长群体,也引起央视等主流媒体关注,基本支持该家长。

  随着该新闻的持续发酵,教育部随即做出公开回应,明确表示,“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

  但我们认为,该家长对家长群的意见,仅仅涉及了冰山一角。从我国教育体系看,家校共育无疑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大力发展家校共育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家长群仅仅属于“家校共育”的一小部分。而当前家校共育中的问题,远不止家长“苦家长群久矣”,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引起高度关注和全面规范。

  一、家校共育缺乏规范

  家校共育是构筑完整育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乃至高校教育。近年来,家校共育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7年为了贯彻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国家教委与全国妇联共同颁发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开始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2004年,全国妇联和教育部对该规范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提出家庭教育的十条规范。2020年,全国妇联与教育部进一步修改2004版后形成了《关于印发〈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的通知》。其第十条大幅度扩充了2004版中对家校定位的规定: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和社区活动,尊重教师和社区工作者,理性表达合理诉求,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发挥作用。

  上述规定是我国目前对家校共育的主要定位,然而总体来说,已在我国全面推行多年的“家校共育”,尚无专门政策文件加以规范。

  二、学校减负家长增负

  近年来,由于缺乏规范指导,家校矛盾逐渐暴露。面对江苏家长一声吼,大部分家长表示敢怒不敢言。从对本市家长的调研看,在学校减负的背景下,家长们正在不断增负。不仅是江苏家长怒退的家长群,家长需要承担五花八门的学校事务。从早上维持校门治安,到晚上回家批改孩子作业;从开学完成教室布置,到毕业组织学生晚会;甚至于承担校园的保安、保洁工作等。

  如同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中说的那样“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事实上,从我们调研发现,老师布置学生作业,要求家长批改的情况在本市较为普遍,甚至家长还要负责打印作业,辅导孩子完成,根据老师发布的答案批改。这些原本都由老师完成的工作,转移给了家长。在学生入校时,学校要求家长填写社会资源表,承诺为学校提供服务,已经成为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的公开做法。甚至一些学校在招生时表示要挑家长,有社会资源可以为学校服务的能人或是可以为学校贡献时间的全职妈妈都成为招收学生的考虑因素。

  三、教师行政负担过重

  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委发布《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明确“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明确家庭主要履行教育监护责任。然而,随着新课改、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特色学校建设等工作的推进,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加,尤其是非教学工作不断增加。一些教师的工作重心不在课堂,而在论文撰写、各类竞赛、特色创新等方面。由于现有绩效管理的要求,教师需要完成诸多填表等行政性事务,占据大量工作时间。在各方面压力下,将部分教学工作推向家长成为一种选择,家校共育成为转接教师工作的途径。公平的说,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工作负担繁重的人群,猝死事件频发,教师的非教学工作亟待减负。

  四、活动偏离教学目的

  新课改要求推行参与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等新理念,各种创新教学活动随之出现。一些教学活动明显超过学生能力范围,如要求幼儿园小朋友在元宵节制作兔子灯,于是家长做手工不仅成为默认家长代劳的作业,还直接催生了庞大的产业链。以常见的各学科“小报”为例,在“某宝”可以十元一份的价格定制。访谈中店主表示,都是家长来帮孩子做作业的。老师把作业布置给家长,家长花钱到电商买作业,学校以这些作业完成所谓教学创新,然而学生全程没有参与,这样的活动教学意义何在?

  此外,各类学校间的竞赛成绩比拼,也让家长代为参赛成为潜规则。于是,一些科创类比赛中,小学生做出博士论文的情况时有发生。经网友挖掘,不少小学生的所谓科创得奖作品就是其父母的研究课题。这种行为对教学风气的损害,更甚于偏离教学目的。长期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氛围中,何谈三全育人?何谈树德立人?

  五、校外教学平台泛滥

  在家校共育缺乏规制的背景下,不少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商机、某黑板、某钉、某课本等诸多APP变成教学的主要形式。课程内容看视频、在线完成作业、自动作业批改等功能,全面替代学校教学。然而,商业机构的本质是逐利,随之而来是买网课、充网卡等,增加家长额外支出。一些校外平台甚至发生向未成年人播放不良内容的的情况。未成年学生长时间观看电子产品,导致近视眼发病率不断提高,仅2020年上半年我国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规定,学校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家校共育问题的根源在于学校教育主战场的丧失,教育的重点不再是校内教育,“校内主业校外学”的乱象导致教育教学不是以学校为主。甚至于有人说,家校共育,家在校前。家校共育施行多年,已经到了应该制订明确规则的时候。为此我们建议:

  一、制订家校共育规范

  近年来,山西省太原等十余个地区出台了《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不得指派家长参加本该由师生完成的事宜、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等,这些规定获得家长好评。建议本市教育部门加紧制定系统完整的规范家校共育行为的规定。明确家校共育中的负面清单,禁止向家长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打印作业、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不规范行为。要求所有中小学无论公办民办学校,制订本校家校共育章程,并向社会公开。出台相应的家校共育行为指南,尽快规范这一涉及广大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事务。

  二、推进教师事务减负

  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切实调查中小学教师的真实工作量,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帮助教师回归教学的主轴,切实、大幅度减少教师的非教学工作,原则上教师不得抽调参与地区行政事务。全面压缩各类非教学活动,尤其是取消区级非教育部门举办的学生竞赛活动。全面减少学校间非教学内容评比,如教室布置评比等。确保基层教师非教学内容工作时间不超过标准工时的10%。

  三、纳入教育督导范围

  在完善家校共育制度建设的同时,建议将家校共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对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教学督导目前还不涉及家校领域,家校共育既然实际上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且是一个监管盲区,应考虑将其纳入督导范围。依据家校共育规范,各学校家校共育章程对家校共育行为展开督导,通过加大外部监督,促进家校共育的良性发展。

  四、管制校外教学平台

  对直接参与学校教学的校外教学平台,应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制订完整的使用方案,经教育部门审批后使用。教育部门对允许学校采用的教学平台应形成常态化监管。习主席说,要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学校应严格落实《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确保学生在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每天不超过30分钟。杜绝校内控制电子产品,校外长时间使用,危害青少年健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