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三角一体化中民生服务创新的建议

2021-01-20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坚定民生共享的基本原则”,“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扩大配置范围,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让长三角居民在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走访调研发现,在长三角社会保障一体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亟需创新或有待进一步突破的领域。

  一、民生服务标准、质量和规范不统一

  民生服务领域长三角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美团化”。也就是说,像美团等网络电商一样,形成区域内统一的民生服务网络,无论服务对象来自哪里、现在哪里均可便捷地享受所在地的民生服务。但目前长三角区域民生服务一体化更多体现在各个部门为解决跨省事务而建立的内部工作机制上,与面向跨省流动人口的统一的终端服务机制还有一定距离:在政策方面,各地社保缴费率不一致,浙江偏低,而其他城市偏高;即便已实现“一网通办”的事项也存在政策不一现象,经办人员需要大量的人工沟通协调;各地许多证照、技能标准、人才认定标准尚不能互认。如安徽省内各地区社会保险“参保证明”格式不统一,表格不能跨省下载。

  二、真正实现跨区域“一网通办”的项目不够

  长三角“一网通办”系统已经上线,但业务量较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网络效应。而且,业务办理方式相对缺乏效率。例如,“一网通办”最高效率的方式是通过跨区域数据传输实现受理点当场直接办理(即所谓“真通办”),但实际中只能采用“本地受理-转交异地-异地办结-本地取件”的收授分离模式,办理期限较长、环节较多。未来需要从目前“文件跑路”更多转向“数据跑路”,使得跨省事务办理更加便捷、高效。

  三、信息数据互联互通有待进一步加强

  长三角各地各部门社会保障相关数据普遍存在有“上行”,而没有“下行”和“平行”。而且,一些省份各地的社保信息系统是由数十家信息公司分别建立的,形成了大量信息孤岛,各地数据归集程度不同,基础数据和信息口径不一致,对一体化的速度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其次,信息缺口容易形成制度漏洞。典型的如社会救助信息核对方面无法查询异地个人资产、税务、收入、房产等信息;在养老保险资格认证方面,各地建设的APP没有覆盖到长三角其他地区户籍人口。这些漏洞导致存在“骗保”的潜在风险。信息缺口也导致本地居民获取异地资源信息不畅,影响资源共享。在养老服务领域、就业创业、人才交流、职业培训等许多方面,各地均有自己的平台,获取异地信息较为困难。

  四、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固定交流学习平台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地区公共部门之间相互的沟通、交流和学习,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智库支持。尽管已经建立了许多跨省交流机制,长三角行政学院也在筹备建设中,但还缺乏一个与长三角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匹配的固定交流平台,以及能够为区域提供咨询和研究的智库平台。围绕上述平台,长三角各省市可以建立起覆盖行政人员、公共服务人员的联合培养机制以及多部门、跨区域的相互学习机制。从国际上来看,为了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1981年在有欧盟摇篮之称的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成立了欧洲行政学院(EIPA),现已成为欧洲领先的公共管理人才培训中心,为支持欧洲一体化发挥了重要的人才培养和智库作用。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从终端逆向设计民生服务领域的一体化项目

  只有面向服务终端的一体化才是市民最有获得感的一体化。未来有必要:一是梳理市民对长三角业务的需求服务清单,对清单进行编码化,列明当地可以通办的事项;二是要编制、完善和公开每个编码业务的标准操作流程(SOP),并举办各类中小型的针对单个编码业务的培训和沟通交流会,推动各个编码业务的标准操作流程被接受为长三角地区标准。同时,借鉴负面清单管理办法,逐步降低不能“一网通办”事项在负面清单上的比重;三是针对民生服务专业性强的特点,尽早开通统一的长三角民生服务咨询热线和网络问答模式服务,及时解决居民的疑问。

  二、提高“一网通办”效率和便捷程度

  根据“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建议对于风险较低的异地办理事项,采用“承诺制”方式:受理地提交的材料收讫后,要求受理对象留下身份和联系信息,并承诺材料真实无误,告知其欺诈可能产生的后果,随后进行快速审核并当场办理。办理后材料从后台系统交给异地机构。异地机构可根据事项风险级别,采用备案、抽查和审核等方式。为了提高安全级别,还可以考虑:第一,留下银行卡和身份信息;第二,留下预交押金,异地审核后原渠道退还;第三,在当场办理文件上备注“本件采用承诺制”;第四,要求个人说明本件用于何处,在出具的文件中注明本件用途;第五,对失信人纳入到个人信用系统,并禁用“承诺制”。

  此外,建议推动长三角“高效办成一件事”,即整合事项、再造流程、共享信息,突破部门壁垒,群众办一件事情只需“上一网、填一表、进一窗、找一人、办一次”。“高效办成一件事”目前在各地已开始探索和尝试,未来也可以推广到整个长三角,同时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一事通办。

  三、加快地区内公共服务数据互通共享

  2018年上海建立了“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承担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的融合工作。建议把握国家推动“新基建”以及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契机,加快长三角公共服务共享数据库建设,从而实现从“文件跑路”到“数据跑路”的转变,更多公共服务做到就地“真通办”。此外,建议在现有长三角各地数据中心基础上,推动设立“长三角大数据中心”,包括:其一,整合长三角企业信息,联合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各种劳动监察违法事件;其二,整合民营养老院质量、价格和口碑信息,便利居民选择异地养老;其三,整合养老资格信息,可以及时比对识别疑似死亡和重复领取待遇者;其四,建立长三角社会救助数据核对中心,可以及时查询低保对象异地房产、收入等信息。

  四、建设“长三角公共服务学习中心”

  建议借鉴欧洲行政学院助力欧洲一体化的案例,上海市首先整合现有党校、MPA教育和智库资源,建立“长三角公共服务学习中心”,并力争设址上海,如虹桥商务中心等地。该中心面向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以及窗口服务等各个层面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人才培养。通过案例研究、模拟练习和工作坊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培训研究,“长三角公共服务学习中心”的最终目标是成为面向世界展示中国社会治理形象的窗口和名片。功能包括:使长三角公共服务人员更好地了解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和区域政策;提升相关人员为区域提供民生服务的能力;促进一地成功实践可用于其他地方,一案的解决可以被区域内学习并援引为标准;为更高质量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咨询和研究服务;发挥地区公共部门人才储备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