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托育服务内涵建设稳步提升服务质量

2021-01-20

  实现幼有所育,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2020年9月16日,《上海市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正式发布,该计划对上海托育服务整体发展提出相应的目标和举措。这些目标和举措将进一步规范托育服务市场,促进其有序发展,缓解托育服务矛盾。

  上海的托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制定规范发展托育服务的“1+2”文件,率先制定托育服务的三年行动计划等,并且连续多年将建设普惠性托育点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予以推进,上海托育服务资源设点布局逐步完善。但是,如何健康有序发展托育服务,还有很多的路要走。随着社会和广大家长对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普惠性托育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又促使政府和托育机构思考托育服务应该如何提升内涵发展,托育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需要同步发展。

  上海托育事业起步较早,相关政策出台及时,各相关部门针对托育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因此家长对托育机构的硬件配置是较为放心的,尤其是按照一定标准建设的安全监控和卫生保健设施,能为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但是,在硬件设施实现标准化的同时,提升托育服务软件建设的质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目前托育服务软件建设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

  一、托育机构治理机制仍需健全

  托育机构的规模虽没有幼儿园那么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按其功能所配备的人员和设施设备涉及多个领域。作为新生事物,托育机构的举办者或负责人在管理方面大多缺乏针对性的经验,而且托育机构除机构负责人外,大多没有保教主任、年级组长等中层职位的设置,没有系统构架管理团队,致使机构内部管理混乱,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托育从业人员质量层次不齐

  当前,本市托育机构从业人员来源复杂,既有来自幼儿园教师或保育员岗位,也有来自社会培训机构,还有来自家政行业,因此,无论是学历、专业背景还是对托育服务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质量参差不齐。仅以托育机构负责人为例,她们或曾是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或是本市公办园退休园长,或是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人员。不同的职业背景促使托育机构的风格迥异。有的重视营销和宣传,有的重视托育机构的照护和课程方案建设,有的重视根据家长的需求开设兴趣班等。

  三、专业从业人员缺乏,流动性较大

  托育从业人员缺乏,上海开放大学以及各种社会培训机构虽然都在开设与托育相关的职业课程,但这些课程时间相对较短,被培训者只能掌握较简单的实操技能和专业知识,对托育工作的专业研究和反思能力较弱。一些高质量的托育机构仍主要依托幼儿教师或师范专业学生作为业务骨干。但这些专业人员人数少,一旦业务精炼后,往往选择去幼儿园或中小学做教师,流动性也较大。国家已将育婴师和保育员职业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中移除,其职业资格认定将由行业协会自行组织,这也使得托育从业人员队伍存在不稳定性。

  四、托育专业学科建设有待加快

  托育不同于学前教育,更注重儿童发育和保育,同时关注婴幼儿的成长发展。我国对0-3岁婴幼儿照护和教养的理论研究较缺乏,各地大多刚开始探索和研究。如何尊重0-3岁婴幼儿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给予科学的托育服务,需要抓紧研究,并建立完善的学科建制,系统培养专业人员从事托育事业。

  为此,建议:

  一、完善托育机构管理机制

  (一)开展托育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加大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宣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定期举行卫生保健、疾病防护等知识培训,组织托育机构专业学习和研究。

  (二)编制托育机构管理参考手册。梳理并提供各托育机构托育服务所涉及的政策和文法律本,指导各托育机构建立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促使托育机构从被动监管向自我监管的转变。

  (三)加快行业协会建设。重视托育服务行业协会的建设和自律机制建设,出台行业规范和标准,建设行业认证体系等。

  二、严格托育从业人员准入标准

  加快制定统一的托育职业准入标准,以促进从业人员培养体系的健康发展。从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参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有针对性地阐明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从源头上保证从业人员培养质量。科学制定从业人员学历、专业、技能等基本入职条件,强化托育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三、加大托育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一)畅通托育从业人员职业通道。建立托育从业人员考核机制,建立托育机构从业人员的职称、薪酬制度,通过制度保障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升责任意识,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减少流动,从而提升托育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托育机构质量。

  (二)建立多元的、合理的托育从业人员培养渠道。进一步探索短期托育职业培训、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和幼儿园早期教养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的托育从业人员培养渠道。同时,加大对父母和祖辈代养人的家庭教育指导,以促进家园共育在托育机构的有效实施。

  四、加快托育服务学科建设

  (一)加快托育服务的专业学科建设。结合本市在0-3岁婴幼儿生长发育和早期教养指导等领域的探索经验,依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一批托育专业学科点。可设置为“婴幼儿照护学”“托育学”“早期教养学”等,通过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技能标准化研究,加强托育行业的专业性。要注重培养质量,不能因缺少托育行业工作人员,而忽视质量。

  (二)探索“教养医”融合的托育服务体系。根据学前教育提倡“医教结合”的理念,幼儿园卫生保健教师已进入课堂成为“第三名教师”。这种做法可向托育机构延伸和探索。

  (三)研究设计托幼一体化课程。根据本市托幼一体化发展的方向,着重研究托育与学前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对幼儿身体健康进行照护的同时,加强关注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敏感期培养和习惯能力的培养等,真正做到幼有善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