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文汇报]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用减碳为航运业赋能

2021-01-26

来源:文汇报 作者:占悦

  最近,上海公布了新一批低碳社区,而更多的低碳实践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推行。无论是大型供电厂、制造业能源结构的调整,还是大型科技园区的建设更新,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民革上海市委将递交一份书面发言,以前瞻性视角对航运业减碳提出建议。从选题构建,到反复讨论,课题组用了一年多时间进行调研,跑遍全市各个港口码头,打遍全国各大航运企业的电话,用“迫切感”为绿色中国建设增添新思路。

  提前洞察趋势,航运业“减碳”未雨绸缪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从而成为热门词汇,推动着各个相关行业、各大企业的改革创新。

  民革上海市委在减碳、低碳方面较早就开始了课题探索。2020年1月,课题组成员马鄂云前往位于宝山区的港口调研回来后,马鄂云提出并组建了相关课题组,成员们不定时前往港口查看,同时多次远程咨询全国航运业发展情况。课题组发现,国内航运业碳减排还面临着工作基础、管理机制、技术积累等方面的短板。

  “航运业减碳是否有迫切的必要?”课题组年轻成员周佃民曾反复问过自己。数据显示,电力行业与制造业位列国内各行业碳排放量首位,几乎占据总量的80.7%,而交通运输业占比则不到10%。面对年轻成员的疑惑,深耕航运业多年的马鄂云给出了答案――航运业能耗和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已远超过其他行业。“2007年,国内航运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3%,2020年上升到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18%。”与此同时,由于海运价格相对较低,未来应该会产生更多业务增量。

  就在课题组开展调研前夕,欧盟委员会于2019年12月公布《欧洲绿色协议》,其中提到“让欧洲成为全球首个碳中和大陆”。“航运业承担了全球90%的贸易运输,环保水平已成为国际航运业能力和话语权的体现。如果中国能加大航运业碳减排力度,这将有助于我们海上竞争力的提升。”马鄂云这样解释。鉴于上海正在全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课题组认为,本市可以进行大胆探索,在提升我国航运业低碳减排水平和能力方面先行先试。

  建立紧密共同体,携手实现碳中和目标

  “上海应该牵头建立航运业碳减排联盟。”民革上海市委在书面发言中建议,将与航运业相关的金融机构、钢铁企业、船舶企业、货物公司、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联合起来,和航运企业一起形成“绿色航运共同体”,携手实现碳中和目标。

  这一想法的提出,来自于国内外相对成熟的产业联盟经验。2010年,60家企业自发在武汉组建碳减排社会组织,并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而在201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零排放联盟”正式成立,随后欧美国家也诞生了针对碳中和而提出的航运业“零碳联盟”。

  民革上海市委认为,需要促进产业联盟发展制度体系建设,而外部环境也应该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在“航运业碳减排联盟”组建后,民革上海市委对后续应用也提出了相应思路:不仅要提高航运业碳减排整体研究能力,还需要提升低碳能力建设和管理水平,助推航运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与此同时,民革上海市委还建议提升船舶制造、航运低碳技术,其中包括造船业的节能低碳技术,海运过程中的高效低碳及整个行业的碳足迹管理水平和能力。而在碳交易方面,可以搭建集自愿碳交易核证、交易、核销、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并推广航运碳排放资产交易试点,开展航运低碳衍生金融服务,等等。

  “航运业不光需要硬实力,现在更需要软实力支持。以上海为原点,逐渐带动中国航运业的减碳意识和实践,最终助力绿色中国发展。”周佃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