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本市保基本养老床位轮候与跨区调剂政策的建议

2020-01-09

  一、背景情况

  保基本养老床位建设是本市政府多年来推动的实事项目之一,主要承担本市60岁及以上、有入住养老机构需求且经统一需求照护等级评估达4级及以上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截止2019年5月,本市共有370家保基本养老机构,拥有6.72万张床位,其中公建公营和公建民营床位占93.94%、已经评级的机构占55.41%。经调研发现本市保基本养老床位不仅总量不足,且结构严重失衡,“一床难求”和“大量空置”矛盾非常突出。为此建议,在全市层面推进保基本床位轮候与跨区调剂双轮驱动政策,有效缓解床位余缺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

  二、问题和分析

  1.市级层面的轮候政策缺失,部分区开展的轮候机制不健全。(1)轮候中存在骗等级、“关系”老人挤占床位、健康老人长期压床等现象。(2)评级高、收费低的高性价比机构,轮候拥挤,投诉、吵闹事件频发,给机构造成压力。(3)部分民营机构中同时入住保基本老人与非保基本的普通老人,由于收费差异,引发不公平感。

  2.开展跨区调剂,需求方(老年人)存在误解和担忧。不少城区老人存在认知偏差,认为郊区养老机构质量差、价格不低,性价比不高,担心到郊区养老家属探望不方便、内设医疗不完善、周边没有大医院等。

  3.开展跨区调剂,接收方(养老机构)存在顾虑与担心。(1)担心影响本区老人将来入住;(2)担心机构承担较大风险,怕引起家属纠纷;(3)担心(因接收外区老人)影响机构的运营补贴;(4)担心方言不通、区位隔阂、城乡老人的文化水平及生活习惯差异,增加管理难度。

  4.部分保基本机构的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确有差距。部分郊区机构存在:(1)配套设施落后甚至不达标;(2)护理服务质量差,护理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工作能力有限且离职率高;(3)内设医疗机构不到位且附近大医院数量少,医疗配套匮乏。

  5.各区保基本机构相关补贴政策差异大。各地政府为机构和老人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补贴政策,而这些政策普遍因城区、街道、机构性质以及入住老人户籍的不同而不同,接收机构与老人均担心跨区调剂后会降低或者失去应得的补贴。

  三、建议

  1.在全市层面出台统一的床位轮候指导意见及跨区调剂政策,由各区落实执行。保基本床位资源有限,要形成政策健全、通道完善、标准规范、合理公平、信息透明的轮候与调剂格局,提高床位利用率。

  2.提高老年人跨区调剂接受度。(1)建立医疗绿色通道、提供家属探望班车、增加院内医疗设施、实施老友结伴入住计划、做好老年人法律维权工作等,提高老年人接受度。(2)对于空余床位较多、设施较为陈旧的机构进行适当整修,营造安全、舒适、温馨的养老环境。(3)在医护服务、心理咨询、文化娱乐等多方面改善服务质量,消除老人的顾虑。

  3.提高养老机构的跨区调剂接受度。(1)接收机构可设置入住率上限规定,如当入住率达85%之后不再接受调剂老人;(2)与家属签订委托处理医疗及其他突发事件的权责与相关免责协议;(3)不降低接收机构已有的各项补贴,且跨区补贴就高享受;(4)扩大市级财力对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承担比例。

  4.构建完备的保基本床位轮候与跨区调剂综合信息平台。搭建涵盖政策解读、机构信息、智能化地图、轮候与调剂申请、咨询与服务等在内的综合信息平台。及时统计轮候及有跨区意向的老人信息,引导老人入住床位富余的机构。

  5.加强配套管理。(1)完善保基本养老床位定价机制。考虑城区和郊区老年人的平均养老金水平,在“保本微利”原则下制定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的一至三级和未评级保基本床位的12类收费定价或指导价。(2)尽快完成保基本养老机构综合能力等级评定。(3)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对床位轮候及跨区调剂政策的理解与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