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补齐上海郊区公共文化服务短板的建议

2019-01-22

  一、背景情况

  文化,是文明之源,是民族之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海理应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完善郊区公共文化服务也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因受客观因素局限,郊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市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唯有补齐这块短板,才能真正完成“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的建设目标。

  二、问题和分析

  1、文化产品缺乏魅力,存在内容短板

  市级推行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是好事,但据多位村点单员反馈,文化配送资源库的更新速度慢、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千篇一律的“上级配送”因缺乏针对性,“演了又演的节目拼凑成一场戏”的现象在村镇地区广泛存在,也有长途跋涉送去的演出,台下观众人数少于台上表演者的窘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决定了大部分优质文化资源多流入市场,而非进入公共文化“配送库”,另一方面优质文化资源与演员也愿意集中在中心城区而非远郊服务,更关键的是缺乏对配送方的监管与考核。

  2、考核标准“一刀切”,存在政策短板

  大部分单位为了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按统一的模式来开展工作,逐渐丢失了乡土文化的鲜明特征,公共文化“多样性”也愈加不明显,地方文化的文化创造力与生命力逐渐流失。而且存在着已不太符合现在市情民情的项目,如98年提出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项目,初衷是服务基层群众的文娱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配送的数字电影内容老旧、效果不佳,无法吸引周边居民,却因有硬性考核指标即使没有观众依然空放的现象存在。据悉为了支持此项目,有些区每年各镇花费的“三级”财政补贴在10到25万元,有些区每年统一支出,仅购买硬件和片源的费用达100多万元,其他还有设备维护、放映员补贴等支出,估计全市财政总支出高达上千万元。

  3、运营缺乏支撑,存在服务短板

  不仅中心城区与郊区文化服务供给上有差距,在市郊之间,甚至街镇之间也有不平衡,各街镇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差异明显,多的2000余万,少的不足100万。市民们喜欢到文化服务好场所设施新的街镇“抢位”,不愿在较差的文化场所将就,居住地市民与“邻居”群体间经常爆发“阵地战”,造成部分区域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仍有许多农民集居地和居民小区,由于当年规划时缺乏文化建设意识,文化活动室、演出苑点等设施未建设或未建设到位,而今受制于土地红线政策,不能动工翻建与增加,使得矛盾愈加凸显。

  三、建议

  1、提升文化服务产品质量,为“人人参与文化”增能,补齐内容短板在“文化配送”中引入积分制,同时完善基层采风机制。所有文化团体、个人都可申报节目入库,由文广局审核后挂在“文化云”网上,坚持“谁受益谁打分”,由基层单位和居民点单,并为节目打分,每季度按积分排名,积分前列的以“资”鼓励,积分末尾的节目“下架”。对文化项目补贴引入星级制。实行按“星”补贴,由文广局制定“一星级”至“五星级”补贴标准,星级评定可从基建达标、活动丰富、服务优质、居民参与度高、节目更新度高、文化创新度高等方面考量。同时,完善基层采风机制。让节目素材更接地气,更贴近时代和生活,更有亲和力感染力,组织成立“采风队”,深入郊区最基层,采集身边事、新鲜事、感人事,以此为蓝本创编小品、故事、歌舞等,用于“送戏下乡”活动巡演,条件成熟时候将采风创编成果和数量,列入文艺工作者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2、加强文化服务保障力度,为“人人乐享文化”增量,补齐政策短板

  取消部分不符合时代及区域经济文化实际的考核指标,盘活与升级现有的场地人员等文化资源。首先是做好调研,梳理除了农村电影以外是否还存在与现代居民文化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如农家书屋、东方信息苑等,适时调整财政补贴的项目。其次是丰富旧有文化设施功能,活化已有的老旧文化设施,通过内部挖潜、社会资本与政府的联合运作等方式,注入新的文化服务内容,例如把功能单一的“社区书屋”升级成“时尚书咖”,以吸引老中青更多年龄层次的居民。最后是充分挖掘和调动社会力量,既可以是区、镇文化指导员资源库派遣工艺达人,在村活动室开办“安亭药斑布”“徐行黄草编”“金山农民画”等文化创作培训班,也可以鼓励更多市民登台参演,展现文化特长,乐做愉悦身边人的“社区民星”。

  3、创新文化服务运营模式,为“人人创造文化”筑基,补齐服务短板

  要发挥社会力量“强力外援”的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坚持“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原则,加大“政府委托管理,社会化运营”的合作模式。通过社会招投标来开展基层公共文化建设项目,转变思路,借鉴和推广市文广局的“文化上海云”的“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的理念,将以往政府“端菜”模式转变为百姓“点菜”模式,在降低管理成本同时,提升服务效能。同时,探索企业文化人才的加盟助力机制。以聘请“兼职”专家、聘任顾问等方式,成立智库团队,借智借力借创意,开展诸如“互联网+田歌秀、乡村互动艺术节”等活动,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