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视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及急救的建议

2019-01-22

  一、背景情况

  意外伤害是目前我国青少年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报告显示,2010-2015年期间,每年有54194名0-17岁青少年儿童因伤害而死亡,相当于每天死亡148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儿童伤害也是公共卫生中的重要问题。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为例,该院自2014年至2017年,每年因意外伤害就诊门急诊者达40000余人次,每年因伤害而收治入院的患儿达2000余例。

  儿童伤害预防工作关系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幸福走向。当意外发生,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悲剧化结果。但发生之前当事人的行为、教育认知、环境,发生时的急救,以及发生之后的康复,家庭经济状况等等,都决定了这个悲剧的走向和程度。

  二、问题和分析

  1、预防及急救知识重视程度不高

  看护者给孩子选择玩具和游戏场所时,对潜在危险没有认知;儿童生活及活动场所潜在隐患多发:活动场所设施年久失修;家庭内没有足够完善的安全设施,如阳台没有使用窗止或限位器、家庭储水装置满水、药物或化学药品随意摆放,电器等随手可触等等。事件发生后,现场急救知识缺乏,救治及转运不当手法常导致患儿二次损伤,加重了预后和康复困难;现场对患儿的心理疏导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2、缺乏完善的伤害监测系统和健康服务方案

  本市现阶段尚未建立伤害监测的完善系统,没有完整的儿童伤害预防的具体策略和完整体系。每个社区虽然都有卫生服务中心,其中四个社区更是在2007年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安全社区的国际网络成员,但对于社区服务中心来讲,并未建立完整的健康服务方案,也缺乏完整的儿童伤害服务体系。

  3、缺乏正规的伤害预防教育社会机构

  近几年,儿童伤害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各类伤害预防公众微信号、个人、机构等林林总总,但正确性、准确性却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传播的知识是错误的。建立正规的伤害预防教育方案和机构势在必行。

  4、法律法规执行难度大

  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对于骑行特别是电瓶车、电动车等,骑行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尚不健全,执行不够严格,如骑行载人、儿童乘坐过程中佩戴头盔等。上海交通法规虽然明确规定4岁以下儿童乘坐私家车使用安全座椅,但在实际生活中,购买安全座椅的人数尚少,正确使用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因缺乏严格的监管,大部分的家长对此并不重视。

  三、建议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儿童伤害预防普遍形成政府主导、建立法律法规、多元参与的模式。对于儿童伤害事件的发生,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认为,正确的干预措施必须涵盖事件发生前的预防、事件发生时的急救、事件发生后的康复整个链条。在整个链条中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卫生与健康,为此建议:

  1、建立青少年儿童伤害监测系统

  90%的意外伤害是可以有效预防的,这也是解决方案中最廉价的一种方式。上海现阶段可以利用各种数据系统,为青少年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工作提供基础,至于具体策略,则可从社会生态学模式的多个层次着手,通过政府政策性介入,建立完善的伤害监测体系,以利于儿童伤害的数据监测和预防。

  2、建立有效的社区健康和预防方案

  社区干预能有效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目前每个社区都有儿童活动场地,但这些场地中不乏安全隐患,尽早发现儿童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至关重要。通过社区为基础的安全促进活动预防伤害的模式,被认为是预防和控制伤害的经济、有效的方法。通过政府部门监管,时时督察社区安全,及时改建修建,可以减少很多公共区域伤害的发生。同时,需要对卫生保健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其发现和报告儿童伤害早期体征和症状的能力,并且向家长进行伤害危险因素分析,经常性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开展自重培训。

  3、建立有效的正规的预防方案和培训机构

  建立有效的预防方案,由正规机构开展伤害预防培训。主要包括:

  个人方案:强调增加与个人技能、态度、原则等保护性因素。由政府部门督促社区,针对0-3岁幼儿家庭,加强有效看护,生活环境的安全隐患识别和改进教育;对于3-5岁儿童,加强学前教育,加强原则性教育,不仅家长,孩子本身学会识别危险因素;对于6-15岁的青少年儿童,增强同龄人具备的资格和社会技巧,鼓励各种合作行为,让其在养成良好安全生活习惯的同时,将伤害预防传给同龄人。

  家庭教育方案:对于家庭的教育,让其认识到伤害预防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形成良好的安全的生活习惯。家庭教育方案可通过完善的社区管理开展。

  急救方案:正确有效的预防方案不仅包括预防,同时包括二级预防中的急救,卫健部门组织开,进行有效的急救培训,避免二次伤害。

  4、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减少或避免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在交通法规中明确规定骑行带儿童有年龄限制,且载客人数明确规定,骑行速度明确规定,儿童乘私家车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并且明确了违规的惩罚力度。但并未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与执行。如果卫健部门通过合作监督,让增强市民的认知度,就能更好的遵守法律法规,从而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