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中国经济导报]陈永亮:历史风貌保护应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2019-01-28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缪晓琴

  目前,上海的风貌保护街坊旧改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人均居住面积依旧狭小,有些居民全家合睡一张床,有些甚至没有告别马桶。1月26日,在2019年上海政协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常委、黄浦区政协副主席,上海金外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永亮建言,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应着眼于改善民生,要制定分级保留保护政策,来细化风貌保护街坊管理制度。

  据了解,上海已经划定了44 片历史文化风貌区、250 片风貌保护街坊,成片历史风貌保护面积已经达到约58 平方公里。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为贯彻十九大“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精神,提出了“以保护保留为原则、拆除为例外”的工作要求,变“拆改留”为“留改拆”,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许多旧里弄虽然经过厨卫成套改造,实现了厨卫独用,但居民居住空间及居住环境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卧室狭小、公共空间缺乏等居民切身问题没有根本改善。弄堂仍然阴冷逼仄,使得消防车、救护车都不能进入。”陈永亮谈到,“我在调研时曾发现有一户家庭,由于居室狭小,一张床只能睡两个人,三口之家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能睡好觉,不得不选择每天上夜班。”

  陈永亮认为,历史文化保护不应该教条式地成为改善民生的桎梏,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多考虑“精气神”的延续。他形容道,“推进保护保留可以,但不能把马桶留下来。”他建议由各相关部门组成专家组共同参与论证,全面开展风貌保护街坊保留价值甄别及建筑鉴定工作,并建立分级保护机制,规定不同等级的风貌保护街坊各自需要保留保护的具体内容及可采取的保护性开发形式,明确需保留的是建筑整体还是风貌肌理,明确建筑是否可以拆除复建,明确是否可以抽栋拔户,明确是否可以成套率改造等。最终形成市级风貌保护街坊保护指导性意见,做到“一地块一意见”,甚至“一单体一意见”。做到既保护历史风貌街区的“神”,又维护在地居民的“生”。

  “拆改留有成熟的机制,但留改拆的专项房屋技术规范还有待制订。”对此,陈永亮建议由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牵头,针对风貌保护街坊的建筑特点和使用性质,探索制定一套“专策专用”的修缮技术规范及改建设计标准,在保障街坊风貌得以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消防、抗震等要求。同时,对于成套改建设计方面,建议研究出台标准化设计导则,避免今后二次改造。

  目前,上海风貌保护街坊旧改的任务非常重。陈永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上海现在需要保留保护的风貌区面积是730万平方米,这与目前上海市政府计划每年投入的 83 亿元风貌保护维修资金相比,实属杯水车薪。因此我呼吁,首先是要增加财政投入,其次要努力平衡旧改成本。仅以上海老城厢为例,需要的旧改资金在1000亿以上,不能平衡的成本大约几百亿,缺口显然巨大。”对此,陈永亮在今年的市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议,一是允许容积率的转移,在地块内适当增加容积率;二是在地块内不能增加容积率的,可以在其他区域实施容积率转移;三是加大政府财政贴息力度;四是市政府可以拿出一部份土地资源,来贴补土地搬迁成本。通过资金和政策两个手段来调节旧改成本问题。

  “居民面对高房价不能一下子买50平米的房子,但把历史风貌保护的主体交给社会企业,使得居民负担一部分不含地价的改造费,先买5平米解决居住问题,居民能够负担改造费,改造就能够顺利进行下去。”陈永亮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