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上海科技报]来自上海交大的市政协委员提案聚焦创新绿色智慧民生

2019-01-28

来源:上海科技报 作者:王阳

  今年的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们的建议提案都关注哪些方面内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3位委员的提案聚焦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其关键词可概括为:创新、绿色、智慧、民生。

  打造人才高峰 提高创新策源能力

  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唐宁玉在《更好地发挥全球人才作用,助力上海形成全球创新策源地》提案中认为,要形成全球创新策源地,至少有3类顶尖国际人才非常重要:一是学术人才,二是技术创新人才,三是行业创新人才。近年来上海虽然加大人才吸引和保留力度,但从形成全球创新策源地的新使命看还有距离。一方面人才总体贡献率(36.7%)还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水平;另一方面,人才国际化程度较低,目前在沪外籍工作人员21.5万人,而纽约、新加坡在2011年外籍人士比例为37%左右。此外,顶级人才缺口大。

  唐宁玉建议:一是对现有国际人才队伍进行梳理,充分挖掘创新潜力和活力。如自1989年以来,上海每年都通过“白玉兰纪念奖”表彰在上海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30年来大概有1500名左右人才获此殊荣。应当充分发挥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以顶级人才集聚顶级人才”的作用。也可以让他们在培养和开发有潜力青年人才中发挥作用,起到“以顶级人才培育顶级人才”的作用。

  二是增强上海吸引力,吸引全球人才。波士顿咨询所做的“2018全球人才最有吸引力的城市”调查中,名列前茅的分别是伦敦、纽约、柏林、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等。资料显示,近年来,在沪外籍人员总数没有很大的变化,但结构发生了变化,高级人才正在撤出,而寻找普通工作机会的外籍人士在增加。

  对于优秀人才来说,国际大都市的机会优势、制度优势和环境优势是重要的吸引因素。比如考虑到上海总体生活成本高的现状,是否可以继续在工作绿卡、居留、个人所得税、住房和子女教育上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对创新创业有更多制度上的考虑;在文化和空间环境上更彰显上海特色,更多元、更包容、更开放、更国际。

  三是充分利用新时代特点,全球人才为我所用。2006年,新加坡政府通过“卓越研究与技术企业学园(CREATE)”项目吸引了包括MIT、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全球11所知名大学的科研团队与新加坡的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对一些未来重大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已经取得良好成果。

  随着平台经济的深入,上海可建立全球人才库或平台,通过“联盟”方式加大本土人才、企业和国际顶尖人才的合作。可以对未来重大科学问题进行梳理,通过创新策源开放式机构加大与国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并通过“全球人才平台”进行全球联盟,集合世界优势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在某些方面率先成为创新策源地。

  建好绿色之城 叫响东方设计之都

  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大设计学院教授周武忠递交了《应科学地规划建设好城市绿色空间》《设立东方设计大奖叫响东方设计之都》两项提案。

  周武忠在提案中说,环境景观规划建设水平已成为当今世界判断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城乡绿化在规划、建设、养护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尽合理之处,使得一些绿化工程不仅发挥不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还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和后续养护管理上的困难。

  为此,他建议:一是持之以恒抓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园林绿化事业是全民的事业,要唤起全民共同的绿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建设园林城市、保护绿化规划用地和绿化成果的运动中来。二是按照大环境绿化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绿色城市规划。应用生态学理论和系统理论,根据上海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特点,按照“绿色城市设计导则”,制定具有足够园林绿地面积和布局比较合理的绿色城市规划。三是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更新园艺、工艺技术,走依靠科技进步之路。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应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有计划地解决一些重大的科研课题;加快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逐步实现园林绿地建设和养护管理的现代化。四是科学决策,绿化建设事半功倍。对绿化来说,花钱多不一定效果好。城市绿化建设有别于古典园林建设,功能上有着显著的差别。树林、草地,加上座椅、坐凳,就是最好的城市绿色空间。要重“草”更重“树”,因为同等占地面积下树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是草地的10倍。为此,除了保留原有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等评价因素外,还应引入和重视“绿量”指标,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周武忠在建议“设立东方设计大奖”的提案中谈到,2010年2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依琳娜·博科娃向上海市市长韩正发函,正式批准上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颁发给上海“设计之都”称号。最近几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相继出台。

  东方设计学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与现代创新设计相结合形成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是实施国家创新设计战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方法论。在拥有“设计之都”和“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设立东方设计大奖,对提高“上海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他建议组建东方设计大奖赛组委会、进行东方设计大奖赛奖项设置、组建东方设计大奖赛专家评审委员会和成立“东方设计基金会”。

  开展“智慧水务” 助力建设生态文明

  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大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粟莹在《开展“智慧水务”,助力上海生态文明建设》提案中认为,上海地处中纬度沿海,雨量充沛,水位易受沿江沿海潮汐影响,导致城市内涝频发。2016年4月,上海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粟莹认为,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要求系统地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切实加快上海海绵城市建设。如何防范各种环境风险?应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变“消防式执法”为“预警式执法”,形成一套科学、有序的环境风险应对评估预警体系。

  粟莹建议,依托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平台,建立环境风险源库和监控预警平台。特别是通过开展“智慧水务”,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风险监控预警机制。由于上海地处长江流域下游,每年有流域上游给上海带来资源,也带来水污染问题;另外,上海的空气污染除了本地来源外,还来源于周围省份。因此,需要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与风险防控机制。

  落实国家战略 农业科技辐射发力

  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大设计学院教授姚雷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战略下上海农业占位的构建》提案中谈到,相比长三角的其他地区,上海农业领域的占有份额少、领先度低,容易忽略农业板块在长三角战略中上海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上海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市场的主阵地,拥有地理、信息、科技、人才、文化、市场等优势,稍加资源整合便可成为高端农产品集散中心。它不仅可以拉动长三角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也可加速上海农业与国际现代农业接轨。

  商业平台建设非常重要。上海应该考虑建立一个能够服务长江三角洲大农业发展的高端农产品(包括农业技术)交易市场(或者集散中心。

  这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从品种和规格上应不同于现有农产品博览会,也不同于农贸市场,它应该是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和产品(包括园林植物和园艺产品、天然香料和天然色素,以及中草药和其他经济作物等)的展示和交易、先进农业设备的展示和交流、植物性农产品品种的交易和展示,还有农艺技术的传授和交流、农业前沿技术的预报和推广、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农业人才的派遣和海外引进、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以及举办农业科技交流国际会议等。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增强长三角区域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