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看看新闻网]超大城市“治城”难题怎么破

2018-01-24

来源:看看新闻网 作者:张骏 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用心用力办好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速度”,也需要“温度”。“城市温度”成为“两会”会场里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无论是老旧电梯的安全评估、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还是夜间停车点和共享停车位,新建幼儿园和开办幼托点,新增无障碍设施和“爱心接力站”,都让代表委员感受到政府对“始终有温度的城市”的追求。

  “群众生活幸福,百姓感觉到温暖,我们的城市就更有温度。”代表委员说,要通过“绣花功夫”一般的城市治理,精准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一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另一方面,满足群众对更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解急难愁盼,完善底线民生保障

  “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难能可贵。”代表委员认为,城市温度要体现在“最需要”上,从百姓最盼望解决的急事难事做起,温暖就会流淌进群众的心窝里。

  不少代表委员不约而同提到“幼托”问题。全面二孩时代,上海社会化托育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家庭不堪重负,影响生育意愿。去年1月市妇联公布数据显示,有88.15%的家庭需要婴幼儿托管服务,高达75%以上的隔代养育比例对婴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何引导并建立3岁以下托幼服务供给,在普惠性和差异化服务中取得平衡,同时建立政府规范和监管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市政协委员王珏说,0-3岁阶段的托育机构被排除在公共服务体系之外,0-3岁的公共幼托教育已成明显短板。

  

  图片来源:张海峰摄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设500个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新建和改扩建35所幼儿园,开办20个社区幼儿托管点,对儿童和家长来说无疑是好消息,但仍难以满足千家万户的需求。王珏委员建议,尽快研究建立0―3岁儿童专门照料机构和托幼服务体系,建立一个分阶段、普惠性的公共服务或非营利性市场服务。

  “这不仅是每个育龄妇女、育龄夫妇及家庭要做的准备,更是政府、社会为有效服务要做的准备。”张辰代表说,可以考虑逐步恢复“托幼一起”的办园模式,建立两岁入托,3岁入园的家长选择方式,使部分有需求的两岁幼儿可以就近入托。

  民革上海市委在一份提案中也建议构筑完整幼托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底线民生保障。他们建议,将学前教育体系延伸至0-3岁阶段,无论公私办托均应“去盈利化”突出“公益性”。同时,确立一个部门为主、相关部门为辅的监管体系,构建幼托一体协同监管机制。

  挖掘资源,满足民众更高要求

  向着卓越的全球城市进发,上海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

  “一个有温度的城市,应该是有序、文明、和谐的,市民能够自我约束和管理。”市政协委员王福明说,这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下绣花功夫实行精细化管理。

  

  图片来源:张海峰摄

  以探索夜间停车点为例。上海停车问题缺乏前瞻性考虑、存在先天不足,上海的立体车库平均只有1.5至2层,而国际大城市一般都是5到10层,随着私家车快速增长,停车问题越来越突出。2014年,王福明委员曾提过“跨围墙”解决夜间停车,探索城市综合管理的建议。4年过去,上海机动车保有量从近300万辆达到400万辆。“‘跨围墙’夜间停车虽有进展,但从城市发展和需求来说,还有很多不足”。

  “跨围墙”计划牵涉到众多部门、企业、没有强有力的政府部门或者企事业牵头协调。王福明说,政府需要花大力气协调各方,挖掘资源,比如区级以上的政府大院、大企业、学校等,夜间能否辟出一些部位,供附近居民停车,同时也要研究收费或奖励制度。

  去年刘正东代表也曾提出建议,利用马路资源,挖掘可适时用于停车的路段。去年3月25日生效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外环线内符合条件的路段可以设置时段性道路停车泊位。去年全年,中心城区共增设了116处夜间道路停车点。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小区周边道路的夜间停车点和周边单位的共享停车位”被写入议事日程。

  “停车点增加,使我感到政府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刘正东建议,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停车位使用制度,对占用车位的行为实施惩戒,从而进一步扩大资源利用范围,释放更多道路停车空间,解民生之所急。

  环境友好,让弱势群体走出家门

  在市人大代表、市残联副理事长金晶看来,城市温度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城市不仅向海内外人民张开热情的怀抱,也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残疾人感受到了温暖。”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8年,上海还要增加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根据上海市残联的统计,目前,上海已登记残疾人数量为46.55万人,其中45.98万人为肢体残疾。在面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康复、就业、教育等方面也已取得一定成绩。

  

  图片来源:张海峰摄

  除了托底保障,残障人士还希望参与更多社会生活。2010年,残疾人可以考驾照了,金晶第一时间报名:“以前有朋友问我:你为啥还要开车?言下之意,残疾人待在家里就好了。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上街呢?”金晶表示,过去,残疾人自己也认为,应该待在家里接受照顾,以免给他人带来麻烦。但他们内心都希望,自己也能在上海的繁华街道购物休闲、去公园的草地上享受阳光。要实现这些,就需要无处不在的无障碍设施来为他们默默“保驾护航”。

  金晶感到,随着无障碍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残障人士开始更多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生活环境变得友好。

  就拿停车位来说,如今在她所居住的小区,以及许多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都已配备了无障碍停车位,与普通停车位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车位两侧留出了供轮椅行进的空间。据了解,像这样的车位,上海目前已有约4000个。

  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不少ATM机在进入涉及隐私的操作流程时,取消了语音提示,视障人士使用会遇到困难。“没有遇到就很难想到。其实,大力建设无障碍设施,受益的不仅仅是我们残疾人,而是全社会。”金晶回忆自己曾见到过可以升降的餐桌,不仅方便了残疾人,也方便了少年儿童。“许多老人、孩子,以及生病受伤行动不便的人,都可以享受到无障碍设施带来的便利。”

  社会关爱,散发“人文温度”

  有一种温度叫“人文温度”,在市政协委员肖龙根看来,这种温度是来自普通市民、社会各界的善良和关爱,给予了求助者一种“真诚的、不伤自尊的帮助”。

  上海的爱心接力站始于2015年底,环卫工人能在这些具有统一标识的场所,手捧开水,吃上一口加热的饭菜。“最早是在公交站点、肯德基、麦当劳以及中石化加油站等,解决了环卫工人的实际困难。”陆月星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去年由总工会牵头,越来越多的单位、店铺加入爱心接力站,到年底,这样的爱心接力站已经有5700余家,环卫工人以外的快递、外卖、协管员等户外员工也都能享受这一服务,热水、空调、微波炉等让他们备感温暖。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要新增1000个方便户外职工休息用餐的“爱心接力站”。陆月星委员说,爱心接力站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今年春节前还将推出一批爱心接力站,完成新增1000家爱心接力站的任务,完全没有问题。

  “有些工人因为生活习惯、携带工具等问题,不愿意也不方便进入爱心接力站,”肖龙根委员说,“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能存放工具的场所加入爱心接力站,能给环卫工人一个热心的招呼,一句真诚的问候,让他们感受到尊严。”

  “我们正打造升级版的爱心接力站,不仅付出一份关爱,还承诺垃圾分类、门责,并开展共建。服务内容也不断拓展,比如农商银行表示不能提供加热饭菜的服务,但是可以提供外来环卫工人免费汇款服务。

  对于“爱心接力点”布点不均问题,肖龙根认为,社会关爱不存在“布点”问题,我们应该唤起社会更多爱心,用爱心消除“盲点”,不断拓展爱心接力点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