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上海市委会:树立农业发展新理念 打造科创中心建设新品牌 (政协大会书面发言)

2017-01-18

  长期以来,上海农业总产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比重一直在0.3%左右徘徊,这使得上海农业生产始终得不到足够重视。同样,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也未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种农业经济体量的超低占比和农业科技创新作用的低效发挥其实是受传统农业理念的束缚所致。树立农业发展新理念,打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农业领域新品牌,有望为上海可持续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分工既有精细化趋势,也有交叉融合趋势,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领域,一项成果的发明和转化,往往会在不同产业得到应用。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不再仅指制造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农业产业链条也开始辐射出相关服务产业。旧有的统计口径已经很难准确体现某一产业的经济体量。如美国劳工部实行两套农业就业人口统计口径。一是单纯农业生产口径,一是服务于农业领域的口径。单从农业生产口径统计,容纳的就业人口只有百分之三左右,但放眼整个农业产业链,从种植到农机、化肥产品的分销、加工等农业服务领域来统计,农业仍是全美就业第一大产业。如果放宽视野,不再囿于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农业领域,上海的农业经济体量会相当可观,农业科技创新及转化的空间也会得到很大拓展,辐射效应和消纳应用潜力更是不可估量。这不仅仅是个统计方法问题或简单的数字游戏,背后折射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理念转变的迫切性。

  “就农业看农业”的旧有理念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造成诸多发展顽疾。如郊区农业本应成为上海都市区域生态环境、健康食品的重要支撑,但受传统利益驱动,农业产业链得不到有效整合,面临人为破碎化,基础设施上去了,但生态环境严重下降。长期着眼于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扶持政策违反市场规律,补贴发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各种因素导致耕地“恶性”施肥,养殖业激素使用过量,既破坏农业环境,也难以保障畜禽产品的食品安全。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太多科研经费沦为事业型消耗,或者“撒胡椒面”式资金摊派,经费使用效率低下,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发挥。由于缺乏产业链的宏观视角,我市三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定位模糊,自我封闭现象严重,聚合效应无法体现。

  面对产业融合和科技全球化的趋势,不能再以传统农业产值来衡量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更不能因此忽视农业科技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巨大潜力。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仍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科技的市场需求巨大,上海要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服务全国,面向全球,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输出理应成为科创中心的重要内容和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发挥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必须站在产业链条和产业融合的高度,做好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划。

  首先,对我市农业服务业等关联产业的就业人口及生产总值等数据进行摸底调查,为现代农业理念的转变和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规划提供数据支撑。鉴于上海农业用地无法体现规模效应,应破除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成见,着眼“人才引进来,成果输出去”的战略布局,着重发挥上海的辐射作用。同时,优化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结构,加大储存、加工等环节的创新扶持力度,盘活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疏浚农业产业化链条栓塞。

  其次,从产业趋势和科技规律出发,针对产业融合面临的瓶颈,通过规划重大科技立项等方式,争取打通非传统农业产业链,解决农业“负外部性”问题。如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与郊区环境恶化有着直接关系,而崇明的沼气工程,在破解一系列技术难题后,不仅取得了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的双赢,市场化运作模式也成就了一个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成功将“负外部性”转化为“正外部性”。

  第三,尊重科研转化规律和市场规律,为农业科技创新及转化设置有效载体。一是人才载体。在确定科技攻关目标后,应采取滚动式管理和考核模式,在确保“首席科学家”和核心团队稳定的同时,引入科研单位竞争机制。二是运营载体。制定科技分类管理标准,严格区分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科技项目,对前者实施政府扶持并托底保障,并为成果转化营造应用空间。非公益性项目由于具有现实收益性,应完全市场化运作。三是应用载体。应用载体应落实到生产单位,特别是规模性的农业生产单元,如家庭农场,创意观光农场等。由科研单位为其打造服务体系,政府引导并支持结对服务,实现效益后再由生产单位反哺科研。

  第四,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中,加强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补齐科创中心建设的短板。在与北京、深圳等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竞争方面,上海尚不具备明显优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设,不失为一条差异化竞争的突围之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融合程度高,农业协同创新能力优势明显,一些科研机构和地区,如美国加州理工、丹麦哥本哈根等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在此过程中,上海需要不断加强与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引进国际农业创新资源,抢占国际合作先机。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最古老的生产方式,对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还将长期存在。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上海不妨给农业一次机会,用新的理念为其注入科技创新的新鲜血液,一旦这一古老行业重新焕发强大生命力,必将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响亮品牌和推动上海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