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曙:关于加强机制建设,促进涉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017-01-16

  涉台教育工作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对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希望在青年,加强青少年涉台教育工作,努力使青年一代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对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完成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5年3月,普陀区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向区政协提交了《关于在我区中小学中加强涉台教育的建议》的提案。该提案立即引起区政协和区委统战部领导的重视,随即组织召开了有区政协、区委统战部、区台办、区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将 10月25日前后一周定为全区“涉台教育宣传周”,从而为涉台教育宣传活动在我区蓬勃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十多年来,普陀区重视探索涉台教育工作在新形势的发展特点,涉台教育已经从宣传日发展到常态化的“四进”全覆盖,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海市涉台教育现场会的成功举办、“走进台湾”中小学涉台教育读本的编制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本区乃至本市涉台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形成了“实、新、广、深”的风格,体现了“领导重视,内容好,形式新,有深度”工作特色。同时,涉台教育的持续开展还丰富了该区学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各校的德育课程建设,涌现一批涉台教育特色学校。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觉得在青少年涉台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开展青少年涉台教育的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如目前的涉台教育主要是由台办在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只是配合实施,对他们以及学校开展涉台教育没有具体的职责要求,所以形成了教育部门对涉台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资源建设、评价机制的建立、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不够的现状,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涉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建议:

  1、完善工作机制

  由中共上海市委会组织成立市级青少年涉台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牵头,教育行政部门和台办分管领导共同担任组长。明确分工,台办负责政策指导、内容把关、资源保障;其它课程建设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全方位协调课程建设工作,并成为涉台教育的推动者。

  2、创建研究机构

  创立上海市涉台教育研究会,聘请高校院所和涉台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教科院课程研究专家及基层涉台教育的骨干力量参加,开展涉台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确定涉台教育的含义,探索涉台教育课程实施的途径与载体,研究涉台教育课程实施的原则与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制课程《学校涉台教育指导纲要》,研制、开发课程教材,为提高涉台教育课程的科学性提供保障,并成为涉台教育的引领者。

  3、建设课程资源

  目前学校涉台教育普遍缺乏整体思考和系统研究,因而可供借鉴或使用的课程资源不多,有限的资源多数是一些主题班会教案、升旗仪式讲话稿、学生作文板报图片等,无法解决学校深入开展涉台教育的现实需求。因此,建议由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建立涉台教育课程建设专题网站,组织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发和积累涉台教育课件、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师生作品等教学资源,为提高涉台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提供支持。

  同时,建议由市台办负责建设青少年涉台教育实践基地,为青少年提供实践体验平台,提高涉台教育课程的实效性;组建青少年涉台教育课程讲师团,由政府涉台机构、研究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提供中央对台工作政策、两岸关系、台情介绍等专题讲座及辅导报告,丰富涉台教育课程资源。

  4、加强两地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由此,我们认为应该将两岸学校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为涉台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积极推进。

  建议由上海市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组织发起设立上海市中小学开展两岸交流专项基金,鼓励本地学校与台湾学校结对,建立长效的交流互动机制。通过双方举办“两岸一家亲,中华心连心”为主题并融入中华文化的特色活动,扩大两地学生间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情感,建立友谊,在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增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活力,不断丰富涉台教育的内涵。

  5、建立评价制度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和管理等功能,能够有效促进涉台教育课程的建设。针对目前没有常态化的评价机制,建议由市青少年涉台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着手研究、制定涉台教育课程建设的评价方案,定期(每两年)组织开展涉台教育先进单位、个人评选以及课程教学专项比赛,并进行表彰,激励更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涉台教育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