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联合时报]不断提高司法公开公平公正水平

2017-01-18

来源:联合时报

  昨天下午,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两院”报告,围绕执行难、司法公开、司法机构建设等热门话题展开讨论。

  有效化解“执行难”

  “执行难”是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的顽症。去年,全市共受理执行案件12.87万件,实际执行率62.8%,同比增加6.5个百分点。破解执行难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执行体制机制、执行环境、执行作风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今年本市将全力破解执行难。

  来自经济界的蔡放鸣委员表示,如今真正碰到问题,部分市民、企业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愿意走法律程序,不是法制意识不够,而是三个原因:程序太复杂、成本太高、执行结果不确定。“比如居民纠纷,常有明知理亏的仍叫嚣‘你走法律程序好了!’他为什么敢这么说?首先是吃准对方不愿意,其次就是知道,真走了法律程序以后还有得拖。”

  来自总工会的黄绮委员也表示,一开始,部分申请人为了维权,走正规的法律诉讼渠道,结果遭遇“执行难”,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被迫走非正常渠道。“执行难”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司法的权威性。她建议司法机构与金融机构、信息机构打通平台,获取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了解“老赖”的真实经济状况。

  来自工商联的杨桂生委员建议,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向社会公开,破解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查、被执行财产难拍卖等问题。来自社科界的张毅委员提出,法院在判决过程中,要减少执行的弹性,避免“选择性执行。”

  “我们在和不少当事人接触的过程中,执行难的问题仍被反复提及,从对社会体验度的调查结果看,执行难的现象仍有不少。”来自特邀界的李芬华委员希望,本市继续全力破解执行难,让百姓在这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

  来自工商联的顾强委员建议采取激励机制,将案件执行情况纳入法官个人考核,提高法官推动案件执行的积极性。

  来自台盟的陈宁委员表示,如今一些执行难现象,主要源于各个责任人之间的“扯皮”。他的亲戚退休后在小区业委会工作,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拒交、欠交物业费,业主、租客、房东之间相互推诿。“建议设立定期巡回法庭,通过明确责任人,专门处理这类问题。”

  着力推动“阳光司法”

  司法公开也是委员关注的话题。此次市高院、市检察院的报告后面都加了附件,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了说明。不少委员表示,从总体看,“两院”的工作越来越公开透明。

  “在司法公开方面,本市仍有需要完善之处。”来自民革的臧志军委员表示,就拿法院报告来说,在提及执行难时,讲到了“任务艰巨繁重”,但没有具体内容。他希望进一步加大司法公开力度,让委员了解更多具体情况,也好帮着出谋划策。来自工商联的周和平委员也提出,对于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希望法院给予更多支持。

  还有部分委员提出,司法应加大向社会的公开力度。“现在社会上很多事情恰恰是因为不够公开、不够透明,导致议论纷纷。老百姓希望得到更多真实的信息,尤其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司法案件。”来自文艺界的杨昆委员说。

  “有些社会影响较大的金融诈骗、非法集资案子,虽然调查取证难度较大,但还是希望能加快办理速度,尽快给群众一个交代。即使一时难以完成,也应该在一些阶段性节点上适时向社会公开部分信息,稳定社会情绪。”来自经济界的李思明委员说。

  来自对外友好界的朱国建委员说,“两院”应着力探索司法机制创新,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向社会各方加大司法公开力度。他提出,“两院”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充分尊重律师的表达权利。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调解、司法听证、公开庭审等活动,确保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来自民革的李栋�委员表示,目前法院、检察院、司法系统包括律师协会等,都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但是存在各自为政、互不联通的“数据孤岛”现象。有数据采集来源不统一、部分信息滞后、数据错误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对个人隐私信息和国家保密信息界定不清。他建议,在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和不泄露国家秘密的前提下,由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如法制办牵头建立上海市统一的法律信息数据库,规范发布国家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执行性文件等,打造法律数据库共享或实现部分共享功能的平台,打通党、政、法、检、司法系统连接一体化,并以APP形式向市民有序推送相关数据信息。

  合力解决“案多人少”

  在司法体制改革中,法官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去年,本市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持续上升,全年法官人均办案228件,同比上升21.9%,法官超负荷办案,压力不断增加。来自无党派界的郑龙委员表示,这种“批量式”的工作状态,不利于案件公正、客观的审理,在司法体制改革中,要加强法院人员配置。

  来自特邀界的包蓓英委员也提出,自从实行员额制改革以来,法官“额少升难”的问题突出,法院越来越留不住人,建议在今后的改革中继续注意这些问题。

  如何解决“案多人少”、法官超负荷办案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审判质量?来自社科界的游闽键委员建议,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审判人员待遇;另一方面,要把矛盾解决在诉讼之前,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探索律师参与调解工作的方法途径。来自社科界的胡光委员建议,一要更多采用简易程序,节约资源,提升效益。二要不断探索个案特聘法官制度、前期工作专项外包等新做法。来自科技界的陆嘉明委员表示,案件并不会因为员额制而减少,应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法官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