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青年报]整顿鱼目混珠的国际教育学校

2017-01-18

来源:青年报 作者:范彦萍

  近年来,国际教育在中国进入“黄金年代”,学生家长趋之若鹜。但也存在一些鱼目混珠的问题。不少打着“国际+”的学校、班级、课程名不副实。在今年的“两会”上,市政协委员、上海金外滩集团董事长陈永亮和上海文化总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建国共同提交了名为《关于整顿“国际+”课程,促进“上海+”国际教育体系的建议》的提案,为“国际+”课程监管支招。

  据朱建国介绍,自2010年7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试点开设高中国际课程”以来,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发展迅速,已形成相当办学规模,各类国际学校开始进入。如今是国际学校最多、国际教育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但也存在一些鱼目混珠的问题。

  “沪上媒体报道,通过百度搜索‘上海国际学校’,搜索结果中8条信息中都有‘推广’字眼,所谓‘纯正的国际教育’其实打着培训擦边球。”朱建国指出,如听任其发展,既伤害家长、学生的利益,也不利于教育事业整体向好发展。

  朱建国建议,针对不合规矩的“国际+”学校,加强监管,抬高门槛。根据有关政策,上海中小学有四种办学形态:公办、民办、中外合作(仅限高中)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仅招收境外学生)。外籍人员子女招收政策保持稳定,没有发生变化,境外学生可申请入读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及公、民办学校。如上海美国学校、上海英国学校等。此为第一类“国际+”。按照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有关规定和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案,外资可依法申请与本地教育机构合作举办幼儿园、高中,但不得开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这就要求有关部门针对上海本地学校开设的国际部、民办学校等尽快展开清查。如涉及外资,尽快清退;没有得到审批的,不能使用‘国际部’名称。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应尽快根据已出台相关文件展开核查,并适时向公众公布结果。”

  朱建国还建议,针对不合规矩的“国际+”课程,尽快融入本土教育体系,形成“上海+”国际教育课程。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设置由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目前,上海市教委认可并公布的国际高中只有21所,其中包括复旦附中、交大附中等10所公办学校的国际课程班,还有包玉刚实验学校、平和双语、星河湾双语等11所民办学校。

  陈永亮还建议,规范、界定“国际+”(培训)对外推广,尤其是网络搜索引擎。在网络搜索上予以规范,对外推广注明:非学历教育或培训。价格实行备案制,定好黑名单,一旦出现问题,即刻清理。另一方面,需要逐步厘清教育产业化误区:教育不能等同于投资,甚至赚钱;更不能仅仅只为投资,甚至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