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文汇报]众创空间里文化科技能否互相“寄生”

2017-01-18

来源:文汇报 作者:童薇菁

观众在M50空间体验创意搭建乐高模型。

  近年来,上海众创空间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有数据显示,2014年底,上海众创空间数量约200家,到2016年底,这一数字已刷新至近500家。

  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见证和支持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如何激发“双创”活力,成为此次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热议的焦点之一。当前,以人工智能、“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物联网和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有着与文化创意产业双向融合的趋势。

  民盟上海市委此次以“深化文创与科技融合,激发上海众创空间的‘双创’活力”为题作了大会发言指出,从当前文创与科技融合的实践看,还存在着一些瓶颈需要克服。无独有偶,民革上海市委也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促进上海文创园区创新发展的建议》,分析了众创园区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消除文创与科技的隔阂

  上海现有的众创空间中集聚着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应达到双赢的示范者。在继续保有其工业遗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吸引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时尚设计等企业入驻,同时,文创园区更助力人居文化氛围的营造。例如,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下属的M50空间,就是通过改建旧厂房和仓库,逐步转型发展起来的文创产业区,它不仅是一处画廊、画家工作室云集的场所,还引入了获得德国IF奖、红点奖等国际大奖的上海意田工业设计有限公司。一批优秀企业从创业园区中走出。

  民革上海市委在建议中提到,在转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部分优质园区遭遇发展瓶颈,渐渐失去想像空间,一部分沦为功能和服务粗简的“二房东”,还有一些自身缺乏好的规划、设计、招商资源,成为变相的“圈地运动”。如何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空间,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目前,上海文创产业集聚区以创意生产为主要功能,园区与市场消费有效对接和互动不足,成为制约创意企业、创意产品市场化的瓶颈。

  而以科技创新企业为主的孵化空间中也有类似的问题,民盟上海市委表示,不少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主体都存在局限于本专业领域寻求突破及缺乏融合自觉性,不知道如何跨界突破的问题。上海各类创新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化,也造成了文创和科技融合的天然隔阂。

  建立众创空间集群化网络

  “硬”的载体空间的快速扩张,必然对“软”的内涵建设和服务精神的精细化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双创”和“科文融合”的双重背景下,探索如何在上海众创空间开展文化与科技的跨界融合“基因”培育,为创造的新技术、消费品和服务模式增加市场应用性和附加价值,具有现实意义。民革上海市委的建议指出,上海文创产业园区高度集中于徐汇区、虹口区、长宁区等市中心区域,同城市产业基础与服务配套密切相关。委员们认为,园区与园区之间的相互整合,将成为众创空间深度融合的一种必然选择。

  但这种集群式发展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集合”,而是转向“平台化”和“概念化”。民革上海市委提出,对于大量散布在各处的园区,没有必要进行“拉郎配”式的硬性整合,可弱化“地理集中”的区域概念,代之以“飞地”式、连锁式的扩张和经营,从而形成品牌和规模。

  民盟上海市委则提出建立众创空间集群化网络的建议。由市区两级政府推动地域分散的各类众创空间、文创园区和科技园区,建立虚拟化的“文创+科技”创新集群。在虚拟集群的线上平台上,升级现有的“上海科技创新创业地图”,增加各个平台机构、众创空间、园区、基地配套服务的详细内容案例、申请服务入口等,方便不同领域项目寻找跨界服务资源。同时,打造一站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跨界政策服务平台,链接各个政府部门和合作机构网站的大数据,智能化地集成国家层面、上海层面各个“科文融合”创新创业相关领域的大政纲领、扶持政策、专项资金、创新基金、认定评选等,为文创和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者提供更便利的渠道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