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稿件

[新民晚报]市政协委员“让谁的垃圾谁处置"成为共识

2016-01-2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江跃中 潘高峰 范鹏

  “如果垃圾焚烧厂建在小区旁边会怎么样?我们能够想象,居民肯定会坚决反对。”前天,市政协委员臧志军在政协会场对记者说,其实,垃圾焚烧厂可以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关键是垃圾能不能做到分类。他进一步解释说,现在国内焚烧垃圾确保无害的技术是完全具备的,目前的难点恰恰是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改变“事不关己”

  “本市垃圾分类推进进度慢,很大一个原因是居民认为这和他们‘不搭界’,郊区焚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不会飘到自己的身边,所以分不分无所谓。”臧志军介绍,在韩国和日本,“谁的垃圾谁处置”已成为共识和行为准则。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延伸到诸如垃圾焚化处理等城市管理的深层次中。在日本东京都内,从分类收集到集中焚烧,垃圾处理原则上是各区和市町村自己解决。臧志军说:“本地的垃圾就近焚化处理,这就促使居民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自觉注意垃圾减量和严格实施垃圾分类。”

  激发家园意识

  “权责配置不合理、执法不严格、政策不完善,导致城市中很大一批居住者缺乏爱乡爱土观念,亦即家园意识。而市民城市家园意识的确立,是上海包括空气污染在内的环境治理的基础。”臧志军回顾,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香港、台湾等大城市推行“清洁香港”“垃圾不落地运动”时,就十分重视激发市民的家园意识,从而为行政监督和法律惩处提供了有效的法制环境。

  臧志军建议在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各项具体举措的同时,采取宣传发动、引导参与、开展活动等形式,不断激发居民的家园意识,合理配置权责,确立垃圾分类市民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的观念,理直气壮地唱响“污染治理,市民人人责无旁贷”的主旋律。

  推广“绿色账户”

  本市已有一些社区基本实现垃圾分类,他们有什么体会和经验呢?

  走进静安桂花园小区,厨余、有毒有害、塑料袋、可回收物等8类垃圾丢弃点分布有序,地面整洁、空气中无臭味。这里是上海最早实行“绿色账户”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的小区之一,早在去年5月下旬,该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就已超过95.5%。

  “其实真正去兑奖品的人不多,我认为有效果的是宣传。”桂花园资深志愿者芳芳介绍,自2014年5月起,居委会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到每家每户宣传垃圾分类倒、按时倒的好处。正式实行刷卡积分后,他们每天在垃圾桶附近设摊“看”倒垃圾,分类了,给积分,分得不够清,当场示范。

  据“绿色账户”官网统计数据,目前全市“绿色账户”覆盖总户数已接近120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