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稿件

代表委员谈民生保障问题

2016-01-26

  唐玉光(市人大代表,华东师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说,建议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群众需要的现代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市委、市政府围绕“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习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此,建议一是实施网络强校战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投入,提高信息化的基础支撑能力,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基础上,推进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和超前布局,优先保证学校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深刻认识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性作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信息资源,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转变与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内容与手段的变革与创新,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在提高教育质量、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方面的效能。三是努力发掘、整理、集成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基础上,采取措施鼓励学校和教师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

  叶明(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青浦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副局长)说,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以其海纳百川的文化和独特的融汇中西文化的城市韵味而引人注目。但就整体空间格局而言,浦东与浦西、内环与中环、中环与外环、外环与郊区似乎形成了放射状的圈层结构,但是除了黄浦江作为天然屏障之外,其余圈层或板块之间似乎并无明显界限,城市逐步向外“蔓延”的趋势十分明显,呈现“多中心”发展态势,但还谈不上“组团结构”。

  中心城区发展的短板是生态开放空间明显不足,相对而言各类配套设施资源还算齐备;但城郊结合部、近郊新市镇和远郊新城的短板明显,即各类基础设施配备严重不足(配套道路、学校、医院、公园、商业等),况且呈现“碎片化”迹象,郊区居住人口比较分散,难以积聚成为有凝聚力的大型节点型城市,而逐渐被中心城区反磁力吸引,例如城郊结合部的顾村、江桥、华漕、七宝、浦江、康桥等居住人口在20万左右,郊区新市镇南翔、徐泾、九亭、新桥、航头、合庆等居住人口在10万左右,郊区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南桥等人口在30万左右(在上述地区的配套产业园区务工的人员尚不稳定,未计入居住实有人口)。郊区人口居住的分散给配套设施建设带来相当高的难度,打造“小而全”的社区难度很大,最后容易造成配套水平低下的局面,更加无法形成组团而积聚人气。

  解决问题的建议有四个,一是在城郊结合部人口导入区增设街道一级建制,通过体制调整,集中力量解决20万人口以上社区的配套问题;二是减少10万人口以下近郊建制镇的数量,避免“小而全”式的资源浪费;三是扩大街道办事处辖区规模,因为目前上海一般街道办事处管辖人口5-10万左右,建议积聚20万居住人口以上成立一个“组团式”社区管理单元,集中人力财力做好配套设施,打造“大型社区”式的居住组团。四是加强“标准化社区”的建设,即社区配套设施形成标准化菜单,尽量做到每个居住组团的配套标准都一样,无论中心城区还是郊区,建议重点领域打破行政壁垒,例如全市统筹养老、公交、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俞悦(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松江区岳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说,上海有全国城市的共性,同时还有其独有的特性,它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也是计划生育控制最好的城市,曾连续10年人口的出生率为负增长。近期就相关部门对年轻父母生育意愿调查显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上海还将是养老负担很重的城市。按照我市的9073养老模式,90%的老人居家养老,养老重担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夫妻承担,家庭承担的养老责任很重。虽然社会保障中有支持养老和育儿的财力、精力保障,但更加突出的是家庭养老和育儿的功能发挥不足。我建议一是鼓励老少同住的住房及生活补贴制度。老少同住是家庭功能得以较好发挥的模式,即方便子女赡养老人、方便老人看护幼儿。二是补贴家庭供养的税收减免制度,对成家的青年免除部分或全部个人调解税,用于赡养老人、子女抚养等。三是方便双职工的单位内设幼托制度,“二孩”政策出台,孩子看护成首要问题,内设幼托制度可缓解这一问题。四是保护女性生育的就业制度。“二孩”政策虽说释放了部分家庭的生育愿望,但同时,女性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还要配套相应女性生育就业保障制度,也能有相应补贴或者税收优惠,从而切实保障女性的就业权利。

  陆军(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说,健康产业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产业,健康产业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养生保健的产品和服务消费理念已逐渐成形。在国民消费观念转变和升级、以及社会正步入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健康产业市场已进入快速成长期,将会成为全球健康产业最大的市场。中国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健康养生热潮。从专业的医药产品到传统滋补保健食品、营养食品,从医疗器械、休闲养生,到健康管理、健康咨询,不断地丰富健康市场。在此大背景下,上海应顺势而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如:保健咨询机构、医疗服务、养老机构、体检机构、高端美容机构、月子中心、中医针灸推拿、特色诊疗、休闲疗养院等,实现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满足群众迫切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