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稿件

民革党员热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2016-01-25

  高小玫(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主委)说,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两个关于医疗养护方面的问题,这是民革市委,也是我本人一直比较关注的领域,我们也曾在多个场合提过。

  一是关于养老问题,我们认为,应率先提出“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的理念。从上海的老龄化程度来看,有必要;从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有条件;从上海的医养护实践来看,有基础。“建设老年友好城市”,就是要将老人放到城市规划的重要位置,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考量,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规范制定都应该跟上。

  二是关于医疗健康服务业,从“供给侧”解决医疗困局,我们认为上海也有优先发展的必要。目前,上海的医疗服务,从医疗供给与市民需求来看,仍有差距,供需不匹配。这是市民的真实需求,需要有效供给。从上海具备的医疗能力优势,尤其是全国对上海医疗资源的需求看,未来,医疗服务在上海是大有前景的成长性产业。这个“比较优势”,目前也只有北京、上海具备。

  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应以全国医疗服务为市场定位,结合当下医改、药改,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需求,逐步完善和摆正政府的“供给”,大力启动市场的“供给”。这就需要打开市场的供给能力,探索消除社会资本进入的障碍。

  董波(市人大常委会专职常委,民革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不稳,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本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明显,发展的效益和质量进一步改善,改革深化和创新驱动有了实质性突破,并有效地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水平。展望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改革与创新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需要更为合理地协调;围绕有效解决本市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政府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治理现代化水平,还应引导和组织社会各阶层力量,齐心协力致力于本市发展中的攻坚克难,保证全体市民共享改革的成果,保证全体市民共享创新创业、创造辉煌的荣誉。

  韩娜(市人大代表,上海文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说,上海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理应有更加多样性和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汇聚而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上海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很重要。建议一是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围绕落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通过政策调控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二是提升上海文化开放程度,培养多样化氛围。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创造多元宽松、多样融合、兼收并蓄的良好文化环境,使得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成为上海文化创造的动力与源泉。三是建立吸引世界先进文化思潮和领军人物到上海进行文化活动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以文化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业为主体的三大核心产业,使上海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四是系统化培育各层次的文创人才。目前我们需要“产业领袖”,是将“创业、创意、创新”、技术和高端管理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要多渠道培养文化人才,完善在职人员培训机制,积极引导本地高等院校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重点专业和学科,逐步完善有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专业人才。

  赵烨(市人大代表,民革上海市委会宣传部负责人)说,上海一直是全国的产业高地、市场高地、人才高地,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建议通过制度与政策创新,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众创空间建设。一是要降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门槛,让小微高新技术企业也可以享受减按15%的所得税率。目前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除了对产品领域进行规定外,还对经营年数、经营额、研发人员比例等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这不利于互联网时代小微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二是对于在创新、创业型企业就职的人才给予鼓励支持政策,对于加盟该类企业的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给予三年个人所得税全免,目的是帮助企业吸引人才。对于加盟该类企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才给予三年房租补贴,目的是减轻企业负担。以上两种人才均应该由企业推荐、政府认定。三是在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目录中添加互联网、云计算等相关产业培训科目,确保创业型新兴产业也可以在缴纳了教育附加费的同时,享受到政府的50%-100%的培训补贴。四是鼓励创新创业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展开实验室合作、研究项目合作等,并就该类合作进行立项,根据评定合作结果给予资金扶持。五是鼓励创新创业型企业“走出去”,在企业进行海外交流、市场宣传等方面给予资金补贴。六是建立上海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智囊专家团队,集聚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人士、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市场化金融投资人才、市场化企业内专家等智囊,分行业为创新创业型企业诊脉、指导。七是建立上海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平台,一揽子受理企业创业、创新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避免企业遇事无门的情况,更可以通过该平台为企业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

  杨逢珉(市人大代表,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说,中国政府于2013年秋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可以推进全球经济特别是沿线国家经济新增长极形成,对内能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完成。中国有句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重中之重是包括铁路、港口、机场与公路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意在将沿线国家的重要城市、重要港口、产业集聚区、能源产区连接起来。在2015年11月于苏州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第四次领导人会晤期间,发布了16+1中期合作规划,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合作中具体落实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如中巴(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中塔(塔吉克斯坦)公路、中亚天然气管道、中老(老挝)铁路、中泰铁路、中缅皎漂港、中白(白俄罗斯)工业园均将“一带一路”倡议落到实处。未来几年里,上海将要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上海城市发展的转型可以为国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服务,为落实互联互通提供基础。上海完全有能力在高技术制造业、商业支持服务和技术(设计)中心等方面为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沿线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项目提供支持。

  吴铭忠(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金山区绿化与市容管理局局长)说,“绿色发展”作为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第一次把“绿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目前本市一定程度上存在生态规模总量不足,生态建设碎片化、孤岛化等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把握好绿色发展大势,借势而为,顺势而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次,要构建好绿色发展体系,通过优化功能布局、改善绿色产业环境、整合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建立全方位绿色支撑体系,形成围绕绿色发展,集聚、释放创新潜能和活力的联动体系,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天蓝、水清、地绿”的优美城市生态环境。再者,要加大生态网络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加快建立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以城市森林为显著特征的生态网络,努力打造“江海交汇、水绿交融,文韵相承”的生态文化,逐步形成“环、楔、廊、园、林”的生态布局。最后,还要加强生态资源管理。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绿色基础设施,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更新计划、生态项目修复,通过完善郊野公园管理,创建市级林荫道,构建绿化特色街区和园林街镇、推进老公园改造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绿色软实力。

  周天平(市人大代表,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顾问)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上海“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上海相关企业有很高积极性。建议充分利用上海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拥有的丰富资源,雄厚实力和国际领先优势,建立引领上海国企和中央在沪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带领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市场,避免企业单打独斗,相互竞争减弱竞争力。

    朱建国(市政协委员,上海宽视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大统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说,根据上海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定位,“大虹桥商务区”应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以下产业形态:一是国际贸易。在发展商品外贸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外贸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把专业服务、采购物流、信息、商贸、文化科技等作为服务贸易发展重点,使之成为上海西向发展的重要国际服务贸易中心区。二是国际会展。以面向国际、联动长三角的会展采购为杠杆,带动高端商业、高级酒店、高级公寓、高端商务等发展,重点构建会展商务创新网络平台,吸引会展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落地虹桥,打造亚太会展总部经济,使之成为面向国际、带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会展经济中心。三是国际高端商业。把国际化高端消费作为大虹桥商务区建设的重要动力,重点汇聚国际高端商业机构,消费服务创新机构,把大虹桥商务区建设成面向国际、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国际高端商业中心和消费服务创新中心。四是国际商务中心。利用原有虹桥地区大量涉外机构、国际机构、涉外居住等资源,以及大学城地区上海外贸学院、东华大学等高等学校优质资源集聚的特点,进一步优化国际商务运行环境,吸引国际机构、企业和人群集聚,发展国际商务培训服务产业,扩大国际商务规模总量,为国际商务提供人才支撑和平台服务,使国际商务成为“大虹桥商务区”一大亮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