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关注>> 稿件
周兴�:孙中山――20世纪追寻中国梦的历史巨人
2016-6-23 14:59:43

  孙中山是近现代中国的伟大爱国者,杰出民主革命家,开创现代化建设事业之先驱。他为祖国的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进行了近40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勇筑中国梦的伟大爱国者

  孙中山是19世纪末登上近代中国历史舞台而进行救国斗争的。周恩来说过:“中国人民崇敬孙中山先生”,首先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祖国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身的战士”。

  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祖国悠久历史文明之熏陶,近代中国尤其是广东人民“爱国心之勇猛”与“进取性之坚强”等光荣传统的启迪,是其爱国主义思想赖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他一生都对祖国饱含着炽热深忱的爱,其在叙及自己的家国情怀时曾谓:“文爱国若命”,“始终做爱国之人”。

  孙中山的爱国主义内容极为丰富。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首先,他第一次将爱国与忠君严格区分开来,使其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联系,具有完全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划时代内容。在中国几千年漫长之封建社会里,许多为捍卫与发展祖国作出过贡献的民族英雄,及近代中国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爱国斗争,都把爱国与忠君联在一起。他们往往是为某姓王朝、甚至是某个皇帝效忠,去进行殊死斗争、完成其“精忠报国”事业。这一点连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也不例外,他们在发动“百日维新”运动之时及其后,总念念不忘依赖“圣君”光绪帝来进行救亡斗争。孙中山则不同于他们。他第一个在实践中认识到爱国与忠君绝对不能相容,提出应爱“中华国”,不能爱“大清国”,爱国就必须铲除“清国专制之皇权”。其在1904年前后批判康、梁保皇党的忠君爱国论时指出:“彼开口便曰‘爱国’,试问其所爱之国为大清国乎?抑中华国乎?”他们“以保皇为爱国之政策,盖保异种而奴中华,非爱国、实害国也”。他在此把爱“中华国”同推倒清廷君主专制的这个“洋人朝廷”统一起来,其爱国主义包含有反帝反封建的完整内容。

  其次,孙中山痛感“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而自救”,因而主张将爱国与进行民主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爱国就必须走民主革命的救国道路。他自诩“生平是爱革命”,因为其深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近代中国,爱国之首要任务是挽救民族危亡。救国拯民之正确道路是搞改良,还是进行革命?当时的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孙中山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勇敢地担起了开拓民主革命的历史重任。他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后,认识到清廷腐败无可救药,遂放“医人”的职业及改良思想,转而毅然选择了“医国”――武装倒清的革命道路,并为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而奋斗了一生。显然,坚持革命救国是孙中山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

  再次,孙中山将爱国救国与实现和维护祖国的统一联在一起,为反对国家分裂和促成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奋斗了后半生。辛亥革命后形成的军阀割据,使国家“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而陷于四分五裂局面。在此情形下,反对国家分裂和实现祖国统一,成为孙中山当时救国斗争的重要任务,他为此进行过两方面的努力奋斗――既强调要统一中国,非出兵北伐不可,而几度督师北伐讨贼;又认为实现和平统一,则更利国福民,并为此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总之,孙中山作为伟大的爱国者,其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始终对祖国怀有深厚之感情,而且更表现在一生革命奋斗的救国行动上他是“在那个没有梦的时代敢于筑梦的人”,而被誉为“筑梦者孙逸仙”。其所提出之“共和梦”、“强国梦”、“振兴中华梦”,将民族与国人的梦想,同时代紧相联系,并为践行和实现此中国梦而愈挫愈奋,与时俱进地一往无前。因此,毛泽东曾赞颂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尽瘁于国事的杰出民主革命家

  “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孙中山正是这样的一个革命家。毛泽东曾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并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的确,孙先生近40年的救国革命历程波澜壮阔,其活动之足迹遍及亚欧美洲之广大地区,战斗生涯延伸至两个世纪,并贯穿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旧新两个历史阶段;他毕生为倡导、坚持、实践和捍卫民主共和制而奔走呼号。这是卓越民主革命家战斗前进的一生。孙中山在此战斗过程中,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建树了以下几项功绩:

  首先,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民主主义纲领来领导号召革命的……伟大先行者”。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表明其已立志要推倒清廷,进而建立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式的共和政府。此后,孙中山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坚定不移,曾领导香港兴中会总会揭开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序幕:他在发动广州与惠州起义时强调:“我们打算推翻北京政府”后,在“中国南部成立一个共和国”。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孙中山从1903年起,将革命纲领发展定型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十六字政纲的内容,包括了推倒满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实行土地国有三件事。其在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不久,即将这十六字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当时来说,这个纲领是最完备、最激进的革命思想武器,其中的“创立民国”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崭新革命纲领。

  其次,孙中山是民主共和制度的宣传与坚持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里,要宣传与坚持此民主共和制绝非易事。为此,他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民主革命派,同改良(立宪)派开展了针锋相对的大论战。当时,革命与改良两派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战场,紧紧围绕着要不要推倒清廷、要不要实行民主立宪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辩驳。孙中山“在这一场斗争之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直至论战获得最后胜利,

  再次,孙中山领导人民推倒清廷并结束封建帝制,成为中华民国的缔建者及共和制度的全面实践家。他始终坚持武装夺取政权之正确道路,并在同盟会方略中具体规划了按“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的步骤来创建民国。其亲自领导同盟会发动了八次重大起义,并使多次起义都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如1907年防城起义时,王和顺在《告粤省同胞文》中,提出要“扫专制不平之政治,建民主立宪之政体,行土地国有之制度……以立新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所建立之湖北军政府,即将其机关报取名《中华民国公报》,宣布军政府“以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改建共和民国为主义”。接着,全国迅即有十余省起来响应并宣告独立;黄兴等急转电孙中山从速归国主持大计。面对此形势,孙中山离开纽约取道欧洲归国,12月25日抵达上海后,即表示中国要选择共和政体。他旋被在宁开会的17省代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任大总统职,亲手缔建了中国也是亚洲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在总统任内的91天时间里,先后颁行了近40项有利于尽扫专制流毒、确立共和制度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例,其中包括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他不仅使“创立民国”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而且还令“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在中国“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这中华民国铭刻着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最后,孙中山是民主共和制度的忠实捍卫者,并通过艰难的奋斗将它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辛亥革命高潮中,孙中山“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他在1912年2月13日――宣统帝溥仪逊位之次日,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位。此后,孙中山及其战友为捍卫共和制度,先后开展与进行过讨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之役,及讨伐段祺瑞与徐世昌的6年多护法斗争;然而,1922年6月的陈炯明叛变几乎使他陷入绝境。但孙中山毕竟是一位适乎世界潮流、与时俱进的革命领袖,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到来之时,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之帮助,思想践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于1924年缔建了国共合作革命联合战线,并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学说,将它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期间,孙中山认识到“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新式的共和国”。为此,他矢志“以俄为师”,重新进行革命斗争;其新解释过的民权主义指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以济代议政治之穷”,并纠正“选举制之弊”。

  总之,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卓越革命家,鲁迅先生在论及“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时指出:“其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

  建设头等强国事业的卓越开创者

  孙中山在革命的实践中超越前人,不仅提出了“按照当时标准实现现代化”之理论问题,而且还具体制定了建设头等强国的规划蓝图――《实业计划》;因此,邓颖超曾认定并称颂他“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

  首先,孙中山在确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时,强调“振兴中国的目的,就在于把中国变成足以和西方各国并驾齐驱的国家”。他确信“以我国地方之大,物产之丰,人才之众,革命之后若能一心一德从事建设”,“则必能乘时一跃而登上中国于富强之域……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驾乎欧美之上”。

  其次,孙中山始终认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工作,是要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进而建设一个适合于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民主共和国。他深知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之中国,建立一个崭新的共和民国,是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为此就必须“同时把那些腐败官僚、跋扈武人、作恶政客,完完全全扫干净它……重新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新国家”,这才能开启中国通向现代化的大门。

  再次,孙中山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努力振兴实业和全面增强国力。他在辛亥革命后一直强调:“今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全国“四万万同胞应同心同德,力图建设,以谋富强”。其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过程中,仍认定“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

  最后,孙中山亲自制定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国民经济建设方案――《实业计划》。该计划包括有修建南北大海港、修筑五大铁路系统、修建全国公路网、整修江河水道、用科技发展农业、以机器开发矿业与兴办各种轻工业等六大计划,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展现了一幅实现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以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宏伟蓝图。

  由上述可知,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最早倡导者、设计师和总工程师。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交通、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完整方案并力图付诸实践的人。它表达了亿万中国民众渴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忠诚愿望,并给后人以启迪和影响,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块丰碑。

来源:《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