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史资料>> 稿件
活出独特的精彩
2016-6-22 17:20:15

――孙中山孙女孙穗芬谈家族往事

  一、关于祖父

  我对祖父的印象也是缘于家里人的讲述以及书本上的介绍,用两个关键词概括便是“理想”与“自由”,“理想”是因为关于未来中国,祖父有很多天才般的设想,处于当时中国的现状,一个人能料及规划中国若干年之后的变化,这确非凡人所能;另一个便是“自由”,这是祖父一辈子坚持的东西。

  全世界华人都很敬重祖父,这是祖父用一生的努力换来的,他给中国带来的可谓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后人,我们要做的便是珍惜这份荣誉,关于他的思想与业绩,我向后一代倒讲得很少,较多的是我告诉他们,作为伟人之后,即使再没出息,也不可作沽名钓誉之事,应该一辈子去维护中山先生的清誉。最终希望他们能够担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能够有真才实学,能够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而绝非吃老本,是谁的后代,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什么能力。

  虽是伟人后代,我们没想到要特殊化,平时都很低调,在国外的邻居也全知道我们是孙中山的后人。大家过着平凡的日子,该上班的上班,该生活的生活,和普通的家庭一样。

  我这一生,感到最庆幸的是有这么一位祖父,但他不是我一个人的,也不只属于我们这个家族,而是属于全中国人民。我希望祖父的精神可以激励今天的年轻人,不要放弃自己的目标。

  二、关于父母

  客观地来说,我的父亲孙科的确没有祖父的雄图大略,即使与同辈的政治人物相比,他也不一定有非常突出之处,但至少不是纨绔子弟,也并不是资质平庸、毫无想法、只能依靠父亲名声混日子的一个人。他仍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提出过实施宪政的政治主张,并大力抨击蒋介石的独裁,只是由于环境、地位的制约,常常表现得一波三折前后互异,这大概也是他的地位、性格、与环境等因索互相作用的结果吧。

  坦白地说,做一个伟人的后代,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外人会经常下意识地将其与父辈拿来作比较。做个平常人显然就是没有沿承父辈风范,但超越又何其难?何况,父亲的坐标系,是祖父这样一个伟人。

  也许,世上英雄本来就不常有,大多数人都只是在不断努力地逃脱平庸命运的过程中。我希望后人看待父亲的时候,持一种平和心态。

  “养浩然气,读有用书”是父亲的座右铭,父亲很爱读书,在我看来,父亲更适合做一名教授。但是作为官员的父亲,总是忙于各种应酬以及其他一些繁忙的事务,很少有时间和我共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父亲带我去中山陵拜祭祖父,父亲十分尊重祖父,也很孝顺。10岁多的时候父母分开后辗转迁移,等父亲年事已高有空闲时,却父亲住在台湾,我住在日本,也没有什么见面的机会。

  我相信父亲内心一直想弥补我幼年时所缺少的父爱,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父爱的几近缺失并没有深远的影响我的生活。

  而我的母亲则是一位自创企业的女强人。她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偏爱古典文化,她美丽、独立、智慧,母亲的经历让我知道一个人应该能屈能伸并要懂得担当。母亲从小就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这几个字:良心放中间,对人以己。这几个字成了我的人生座右铭,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知道真正的爱是利他无私的。她无比重要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三、关于我自己

  上海解放前,我被送到香港,后来又到台湾读书。1955年,在香港高中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被美国一家教会大学以优厚的待遇录取,并发给我四年留美的奖学金。但是由于在香港拿不到签证,使我的大学梦破灭了,心里也是充满了遗憾。赴美留学未成,我参加了台湾航空公司的考试,成为台湾最年轻的航空小姐,那段工作经历很开心,尤其是在那里我认识了我的丈夫,一位曾经参加过二次大战的美国飞行员。

  结了婚,很长一段时间全职在家相夫教子,我有三个儿子,都是我自己带大的,三个儿子长大进入学校读书后,埋藏在我心底的大学梦想再次出现,人总要有自己的人生,在39岁的时候,我与大儿子同时上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成为校园中年龄最大的一名学生。

  在那里我学习非常刻苦、勤奋,每门功课的成绩都是A类。在3年的时间里,获得了秘书和金融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还荣获华尔街日报奖。一时间,我成为美国媒体的新闻人物。华尔街日报奖是由华尔街日报社设立的,它每年一度颁发给全美金融专业毕业生中成绩最优秀者。我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亚利桑那大学的女大学生。

  1986年,是我职业生涯的一大转折点。那时美国商务部公开招聘精通中文的商务领事,她受聘出任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商务领事。1989年,我调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任商务领事。

  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不久,美国工商界的许多人士对中国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两国间的商贸活动还不畅通。我到任后,为中美两国的许多商务活动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我的作用就像一个媒婆。我到中国来,寻找中国人到底想要从美国的公司进口什么东西,然后我们再同有兴趣愿意向中国出售产品的公司联络,使得需求双方平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摩托罗拉、百事、可口可乐等大公司先后入驻中国。

  1992年7月,我调任美国驻法国巴黎大使馆商务参赞。两年后,我辞去公职,到香港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香港顺亚顾问有限公司,旨在帮助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公司来华进行投资。

  似乎从出生就已经注定了我“流浪”的命运,现在的我已经很享受命运赐予我的这一非凡礼物,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几乎是两年至五年就要搬一次家,小时候从南京到上海,稍稍长大到台湾到香港,再从香港到美国,从美国再回台湾、香港,后来去日本,泰国,约旦,上海,法国……几乎把家安在了世界的任何一个可能的地方。小时候为了逃难,婚后追随丈夫,后来是为了自己的工作。

  也许是这些经历给了我非常开放的思想,达观的精神,以及坦率的个性,我体验着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情,又把它们糅合给了自己。

作者:口述:孙穗芬 整理:许宏